iCAx开思网
标题:
高难度面试问题,难倒了我~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6-13 21:28
标题:
高难度面试问题,难倒了我~
这个面试问题,难倒我了,请楼主和各位师傅,帮帮我看这个这两个图片的结构该怎么设计~还有420为什么不可以氮化?
作者:
6838989
时间:
2009-6-13 21:55
真系几难哦~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6-13 22:03
,秉个知,点样做啊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6-14 10:46
看来这两个结构,没有顶吗?
作者:
mingxing88
时间:
2009-6-14 11:44
没见过图片22的这种结构,我认为可以做内行位上用T槽拖个小镶件,小镶件与内行位装个与T槽平行的弹簧,且小镶件下部复位时与公模仁靠破;
另一种方案不做内行位,在公模板背面加托板,小镶件类同。
可否?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6-14 12:05
师傅,你说的小镶件与内行位装个与T槽平行的弹簧,但与公模靠破复位,好像做不到啊~也许还够明白你的意思~是否可以画个简单结构来看看~还有图片1的结构有想得出来了吗?也做个结构传上来看看~谢谢啦
作者:
mingxing88
时间:
2009-6-14 13:26
你还在线哦,先告诉我怎么发图片上来
作者:
chenxianke0016
时间:
2009-6-14 16:08
关注中......................
作者:
liangchang123
时间:
2009-6-14 16:48
我看斜顶里做斜顶可以吧。用弹簧回位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6-14 18:15
谢谢楼主,你的结构不错~那个图片一该怎么做呢?知道420为什么不可以氮化吗?
作者:
mingxing88
时间:
2009-6-14 21:51
大家帮忙看下这个
作者:
spz914
时间:
2009-6-15 10:46
期待高手支招....
作者:
yuan90
时间:
2009-7-1 08:32
```````````呵呵```有难度
作者:
joe0769
时间:
2009-7-1 11:11
420 系不锈钢
氮化是一种固溶强化工艺。不锈钢由于表面有致密氧化膜,必须先进行活化处理才能氮化。
作者:
joe0769
时间:
2009-7-1 11:14
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一般温度比较低,在490~540度左右,渗速慢,。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N)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
70小时,甚至更长。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
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 [N(NH3)-C(CO2)] CO2是促进N的渗入速度,减少工艺时间,一般用CO2来控制NH3的露点,使反应稳定。,也就是氮碳共渗~软氮化,温度较高一点,在570度左右,渗速比较快)。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这种探索,是当今的热处理技术热点之一。
‘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的意思,软氮化的主要特征是渗层浅、脆性小。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气体软氮化。气体软氮化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活性氮、碳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氮碳共渗层。
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是因为如果超过2.5小时,氮化层深度随时间延长增加却很慢。
2、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它是由ε相、γ`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γ`相和ε相组成。
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
(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
(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
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
4、由于软氮化层不存在脆性ξ相,故氮化层硬而具有一定的韧性,不容易剥落。
因此,目前生产中软氮化巳广泛应用于模具、量具、刀具(如:高速钢刀具)等、曲轴、齿轮、气缸套、机械结构件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作者:
qiaohong1268
时间:
2009-7-1 16:27
有点考人,要老师傅出马
作者:
yueqi
时间:
2009-7-2 09:29
帮你顶起哦,期望高手出现
作者:
99793062
时间:
2009-7-2 11:58
11楼可以出模,复位要考虑,不过是个好结构.小滑块下部做斜度保证复位
作者:
tengzhenxing
时间:
2009-7-3 11:30
上面的那个我看不懂啊
作者:
jmyu
时间:
2009-7-8 16:41
11楼思路不错
作者:
56989
时间:
2009-7-8 21:12
顶!!!!!!!!!!!!!!!!!
作者:
mingxing88
时间:
2009-7-8 22:21
关于十八楼那位朋友说的小行位底部的斜度问题我认为只有在合模的最后一瞬间才有摩擦;
至于复位问题,我的本意是利用胶位下面的垂直面来让小行位复位的,但这个复位的靠破力与斜T槽错开了一段距离,如果没配好的话怕卡死;
这个结构我自己也没做过,欢迎朋友们指点
作者:
mingxing88
时间:
2009-7-8 22:21
关于十八楼那位朋友说的小行位底部的斜度问题我认为只有在合模的最后一瞬间才有摩擦;
至于复位问题,我的本意是利用胶位下面的垂直面来让小行位复位的,但这个复位的靠破力与斜T槽错开了一段距离,如果没配好的话怕卡死;
这个结构我自己也没做过,欢迎朋友们指点
作者:
goldengolden
时间:
2009-7-10 11:51
高手啊!斜顶里做斜顶。用弹簧回位
作者:
wangkaining
时间:
2009-7-10 12:53
各位大侠,请出招~图片一(四面倒扣的结构),怎么做呢?一直没有人顶啊`
作者:
jiangtao3842798
时间:
2009-7-10 22:26
ding!!!!!!!!!!111
作者:
122936724556761
时间:
2009-7-15 16:07
涨见识了,果然非同寻常
作者:
lizhaoyuan23
时间:
2009-9-23 22:58
我认为11楼的结构可行。
作者:
zhuzhu_xf
时间:
2009-9-23 23:14
我不懂得。得好好地学习
作者:
xinlenidexie
时间:
2009-9-24 09:58
思考中。真是不怎么好做啊 !
作者:
person000
时间:
2009-9-24 10:10
傳統的合金鋼料中之鋁、鉻、釩及鉬元素對滲氮甚有幫助。這些元素在滲氮溫度中,與初生態的氮原子接觸時,就生成安定的氮化物。尤其是鉬元素,不僅作為生成氮化物元素,亦作為降低在滲氮溫度時所發生的脆性。其他合金鋼中的元素,如鎳、銅、矽、錳等,對滲氮特性並無多大的幫助。一般而言,如果鋼料中含有一種或多種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後的效果比較良好。其中鋁是最強的氮化物元素,含有0.85~1.5%鋁的滲氮結果最佳。在含鉻的鉻鋼而言,如果有足夠的含量,亦可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沒有含合金的碳鋼,因其生成的滲氮層很脆,容易剝落,不適合作為滲氮鋼
作者:
kevin8
时间:
2009-9-24 10:11
liangchang123 发表于 2009-6-14 16:48
我看斜顶里做斜顶可以吧。用弹簧回位
经典之作.....
作者:
person000
时间:
2009-9-24 10:14
STAVAX ESR(S-136ESR)经过“电渣重溶法(ESR)精炼,具备纯净细微的组织。
S420为S136的改良型,即经过再次ESR。
可以判定,内部杂质(其它合金)非常少了,故结合”沒有含合金的碳鋼,因其生成的滲氮層很脆,容易剝落,不適合作為滲氮鋼 “
即可解释
作者:
xinlenidexie
时间:
2009-9-24 12:21
第一个能否做四面内滑块。中间做个铲机,上面做燕尾槽与滑块连接(还要做斜度),开模,铲机向后走同时让出空间,通过燕尾槽,滑块向内脱扣,实现内抽芯!
作者:
qiuqunli
时间:
2009-9-24 19:31
学习了 ,有难度啊,
作者:
哲少爷
时间:
2009-9-24 21:20
各位大侠的结构果然是很经典啊,搞得小弟我看了老半天才想明白,长见识了!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吧,]
两边抽行位就行了吧
,非要搞什么斜顶里走斜顶,这样不仅增加模具工序,而且这样的结构也不是很安全啊。
作者:
spz914
时间:
2009-9-24 21:27
想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发上来了....请大家指教。。
本帖最后由 spz914 于 2009-9-24 21:52 编辑
作者:
spz914
时间:
2009-9-24 22:05
第二种方法.
作者:
andy_nong
时间:
2009-9-24 23:01
我也来一个内缩
作者:
sun1366326
时间:
2009-9-24 23:51
图看的不是很清楚,那条扣是一整条吗?
作者:
yipianye
时间:
2009-9-24 23:58
这答案很多年前以有,细心关注下论坛。
作者:
davidleex
时间:
2009-9-26 14:30
11楼的想法不错,复位后,限位的地方应在想经典一点就更完美了,
作者:
davidleex
时间:
2009-9-26 14:42
34楼的四个滑块是怎么滑,我个人认为要对角,滑块要做成有角度的,而且四个中有两个的角度要大于两外两个的角度,避免滑块内滑滑块向撞
作者:
ytmfynkyygy
时间:
2009-9-26 18:02
期盼!!!!!
作者:
Au8833460
时间:
2009-9-26 22:14
用8个斜顶就可以了,我发不了图片!!
作者:
Au8833460
时间:
2009-9-26 22:21
[attach]965372[/attach]
作者:
Au8833460
时间:
2009-9-26 22:23
[attach]965373[/attach]
作者:
Au8833460
时间:
2009-9-26 22:31
[attach]965374[/attach]
作者:
hoobon
时间:
2009-9-27 00:26
用弹簧回位 ?能做到吗?
作者:
lzhyi
时间:
2009-9-28 07:37
期待高手指点
作者:
hujiahui
时间:
2009-9-28 08:46
420 系不锈钢
氮化是一种固溶强化工艺。不锈钢由于表面有致密氧化膜,必须先进行活化处理才能氮化。
作者:
meika98
时间:
2009-9-29 10:50
這個結構非常稀少。基本上不會用到。知道用在什麼地方嗎?
作者:
wateme
时间:
2009-9-29 11:30
转角出用内滑块 出模 中间用斜顶 这样就差不多了吧!!!
作者:
mouldsw
时间:
2009-9-29 15:37
谢谢顶上座个小斜顶
或者行上行都 可以的 已经有好多类似的结构了
作者:
LiuZH58
时间:
2009-9-29 20:06
好结构!顶起来
作者:
yjch_110
时间:
2009-9-29 22:53
产品设计有些不合理。
导致模具设计复杂。
作者:
liyanyong1983
时间:
2009-9-30 10:55
mingxing88 发表于 2009-6-14 21:51
大家帮忙看下这个
个人看法:
1.采用后模内抽结构,后模托板与B板先分型,滑块4往后退
2.滑块4往后退的同时,由于弹簧1的作用,小滑块5不会后退
3.由于平台2与T块的作用,小滑块5往上退脱离倒扣
4.由于销钉3的作用,大滑块带小滑块完成抽芯
5.复位时由于平台2的作用,可完成复位,平台2一定要高于抽芯距离
弹簧相对于小滑块来说会运动,所以不能伸入小滑块
作者:
5520754
时间:
2009-9-30 14:24
楼上的图片分析的有道理,但是考虑过钳工装配没有?你这结构钳工先装什么后装什么?还有就是要求钳工要有高精度加工技术了。个人比较赞成斜顶里面出斜顶。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