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SolidWorks TopDown设计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ma_liu    时间: 2009-5-24 17:13
标题: SolidWorks TopDown设计概述
关于SW自顶而下设计的总体描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作者: tianma_liu    时间: 2009-5-24 17:44
网速真慢,顺序反了也调不过来,郁闷

大家有何建议,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作者: iori_976318    时间: 2009-5-25 09:49
我从www.solidworksbbs.com.cn跑过来顶你。。。。
作者: 77607283    时间: 2009-5-25 11:02
偶貌似是2、3混用
作者: SK2    时间: 2009-5-26 01:04
好 好 鐵 !
作者: hbw    时间: 2009-6-3 11:35
谢谢你不断的总结TOPDOWN规则。
能否按其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产品零部件无非由尺寸和运动排列组合,共有四个组合:静止零件,运动零件,静止部件,运动部件。多么复杂的产品都可以按此分类分层,由部件到零件。根据顶级的分类去决定采用什么方式搭建数据架构。希望与你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公式来解决。hbw2000 <a>  hotmail.com 谢谢!
作者: 路過蜻蜓    时间: 2009-6-3 15:00
hbw 发表于 2009-6-3 11:35
谢谢你不断的总结TOPDOWN规则。
能否按其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产品零部件无非由尺寸和运动排列组合,共有四个组合:静止零件,运动零件,静止部件,运动部件。多么复杂的产品都可以按此分类分层,由部件到零件。根据 ...


短短幾句話,俺看得出hbw兄是個高手。

俺的個人做法,裝配體只用于“配合”和零件之間的“關聯”,
甚少存在”從頂而下“的數據,而主要數據只存在與零件裡。

俺也曾經試過從頂層裝配控制多層的數據,一層一層地向下傳達,
發現問題多多,架構越做越復雜,非但運算超慢并且容易死機,
后來得到一位老外的指點,只作單層的關聯,再以橫向溝通方式聯系,
立即豁然開朗,從此,就算多麼復雜的機動結構,也可輕松駕馭。

本帖最后由 路過蜻蜓 于 2009-6-3 15:01 编辑
作者: zhanghaitao    时间: 2009-6-3 15:28
路過蜻蜓 发表于 2009-6-3 15:00


短短幾句話,俺看得出hbw兄是個高手。

俺的個人做法,裝配體只用于“配合”和零件之間的“關聯”,
甚少存在”從頂而下“的數據,而主要數據只存在與零件裡。

俺也曾經試過從頂層裝配控制多層的數據,一層 ...


能不能讲的再详细点
作者: 路過蜻蜓    时间: 2009-6-3 17:23
zhanghaitao 发表于 2009-6-3 15:28


能不能讲的再详细点

S大想怎么“細”呀!!
作者: ujump    时间: 2009-6-3 22:03
S大,重出江湖了
作者: hbw    时间: 2009-6-3 23:56
7# 路過蜻蜓 你好。其实对于SOLIDWORKS我是新手,最近才想下些功夫研究。你的讨论很有启发。能否用实例再解释一下,谢谢!
作者: hbw    时间: 2009-6-4 19:55
7# 路過蜻蜓 我理解你的意思:
單層的關聯 - 只在零件里扩展另外的零件,尺寸约束,该大零件即为一个部件
橫向溝通 - 部件(大零件)间关联零件的装配关系,形成顶级装配体,观察是否运动及尺寸干涉,如果有的话就回到大零件中去修改
那么似乎只有两个大的级别 - 装配体和大零件(许多小零件组合),结构清晰但更复杂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子装配组合为装配的,有什么优点?
作者: 路過蜻蜓    时间: 2009-6-4 22:09
hbw 发表于 2009-6-4 19:55
7# 路過蜻蜓 我理解你的意思:
單層的關聯 - 只在零件里扩展另外的零件,尺寸约束,该大零件即为一个部件
橫向溝通 - 部件(大零件)间关联零件的装配关系,形成顶级装配体,观察是否运动及尺寸干涉,如果有的话 ...

謝謝討論。

不過俺的意思并不是這樣的,可能是俺表達的不好導致你的誤會。
俺的原則不存在“大零件”或“部件”,只有裝配與零件。
當一個裝配插入到另外一個裝配後,它依然是個裝配,極其量稱為“子裝配”。

為甚麼俺用上了“極其量”這個字眼呢,因為該“子裝配”并不會從它的上級裝配中獲取任何數據。

這樣就會衍生另一個疑問,就是單獨的裝配與裝配之間,又或者不同裝配中的零件如何傳遞數據?

解決方法就是“橫向溝通”了,在有必要發放數據的裝配中插入多一個零件,
當然要先設定為固定、排除材料清單等等已確立這是一個“代表零件”,專門在這個裝配中收集數據,到別的裝配發放數據。

如果某個裝配需要得悉另一個裝配內的數據,那就不必建立什么的“頂層裝配”,只需插入“代表零件”就可以了。
作者: zhoushan403    时间: 2009-6-4 22:28
学习
作者: 很笨蛋    时间: 2009-6-5 00:44
路過蜻蜓 发表于 2009-6-3 15:00


短短幾句話,俺看得出hbw兄是個高手。

俺的個人做法,裝配體只用于“配合”和零件之間的“關聯”,
甚少存在”從頂而下“的數據,而主要數據只存在與零件裡。

俺也曾經試過從頂層裝配控制多層的數據,一層 ...



高仍啊,向你学习。

孤习惯于做一个很大很大的零件,直接转为装配体,再拆分成一个一个小零件。。。。。。
作者: hbw    时间: 2009-6-5 02:38
13# 路過蜻蜓

看来还要讨论下去,就快理解了。

单层关联 - 装配与零件的关联
横向沟通 - 装配与装配的关联,多插入的”代表零件“是关键。(能否搞个简单的例子说明, 以免误解)

我认为通过你的例子将可以搞明白SW软件的数据结构,即坐标与尺寸的关系架构。只有到那个层次就真正搞清楚了。

我现在的理解是零件2D草图驱动3D尺寸形成自身零件坐标下的立体零件装配是先有个No.1零件被赋予一个装配坐标(固定),其他后加入零件以它为基础形成某种关联但无固定装配坐标,所以可以在装配按约束移动或固定。No.1零件如果要移动必须改变它的装配坐标系。后加入零件也一起联动。

以上理解是否正确?

你介绍的横向沟通是两个装配搭接在一起的情况,请举例。谢谢!

本帖最后由 hbw 于 2009-6-5 02:43 编辑
作者: 路過蜻蜓    时间: 2009-6-5 10:56
搜寻一下“子装配与子装配之间的数据传递练习”既有发现
作者: 路過蜻蜓    时间: 2009-6-5 10:58
链接:https://www.icax.org/338636p1p1
作者: hbw    时间: 2009-6-5 12:08
谢谢回复。我找时间练习一下再总结并与你交流。
作者: bellwind    时间: 2009-6-13 08:44
很看不明白!不过不是坚持坚决的顶上去!
作者: jerryfuang    时间: 2009-6-28 03:24
TOP DOWN的做法是不錯....但對開發產品要有一定的深度了解
,不過我曾試了一下....拆開的零件圖,看起來怪怪的...
一班鍵零件圖都會從原點開始,不過TOP DOWN的零件圖就....
作者: hbw    时间: 2009-7-5 23:16
路過蜻蜓 发表于 2009-6-4 22:09

不過俺的意思并不是這樣的,可能是俺表達的不好導致你的誤會。
俺的原則不存在“大零件”或“部件”,只有裝配與零件。
當一個裝配插入到另外一個裝配後,它依然是個裝配,極其量稱為“子裝配”。 ...


最近学习了刑启恩先生SW的讲座,对TOPDOWN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关键在于SW数模要体现设计思路。有什么样的设计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数据结构。我先前总结为固定、运动零部件的想法过于僵化。任何新产品都要从功能生产装配角度去分解部件--装配,标准件没得商量就是零件。装配与装配、装配与零件一定是通过联接零件结合的。有时是两个关联零件彼此关联互动,有时是某一关键关联零件本身变化引发两个部件整体变化。结构件往往是位置驱动形状,造型件往往是形状驱动位置。零部件的分解要从设计调整角度思考,分解不足会造成关联太复杂难以驾御;分解过细没有效率。你的思路中的插入件即为关键关联零件吧,设为固定相当于装配中的核心,核心带动两个装配变化。能否给个实例?谢谢!

由此引申到零件的设计,也要从零件本身的功能特征及工艺角度思考建模的方式,一切从易于调整出发,采用恰当的建模路径。不是为形状而形状。最后返回来还是“设计思路”在引领软件,而非从软件出发。

全新产品的TOPDOWN要有个构思过程,数据结构的确立和装配的分解也不是一下子到位的。对已经熟悉的产品类型就会从经验角度直接建构合理的数据结构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产品实例贴出来。

作者: gaoxiang05    时间: 2009-8-7 17:52
T-to-D是着眼于全局掌控产品设计,它是真正体现设计产品,而不是画产品。T-to-D设计产品前期工作可能比较复杂,但一旦产品设计完成后,因为数据的关联性,对于产品的后期维护却是相当有利的。
SW中的三种T-to-D的方法(个人观点):
布局:这个应该是应用于顶层部件与次一层部件之间的传递,布局就是整个产品原型机的结构样式,是从全局把握整个产品的,比如,各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就可以用布局来控制。当然,不是说第二层、第三层等部件间就不可以用布局,视情况而定。
关联、外部参考:用于部件内部零件之间的数据传递。
布局应该应用于大的部件,而关联、外部参考用于相对较小的部件(布局是从宏观上把握设计,关联、外部参考等已经涉及到相对细致的设计了)。不大推荐不同部件内部的零件产生关联,这样容易丢失数据。因为如果另一个人来操作你的设计,对于同一个部件内部的零件,他总是会很小心她们之间是否有关联,而且也比较容易看出,但如果两个不同的部件中的零件相互参照了,那他就不一定能看出来了,对这个设计的通用性不利。
至于不推荐不同部件内部的零件产生关联,还在于这样有利于实施模块化的设计。比如产品A下面有B、C、D、E、F…….等等部件,我现在要设计一个产品A2,它大体外形和A差不多,但有些原来的部件是不需要的,比如D,那好,如果我的B部件中有零件参考了D部件,那么,如果我现在直接舍掉D,那么B内部的参照就会悬空,会出问题。但是,如果B、C、D、E、F……都是参照于顶层的一个布局,那么,我只要修改布局,就能得到不同的产品,而不需要管这个产品是否缺少了D

我觉得布局是个好东西,以前我用PROE,它的LAYOUT真的很不错(其实SW现在我只用关联,没用过布局与外部参考),曾经我看到一个高手,利用PROE的layout和program设计一个产品,最后产品变形时,只要在layout中表格修改几个数据,就能得到不同的产品。当然,这个产品设计的前期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光program的程序就2000多条。但是后期维护,却是相当容易,相当cool。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