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菜鳥教程暨討論--【如何設置彈簧末圈間距】 [打印本页]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16 10:39
标题: 菜鳥教程暨討論--【如何設置彈簧末圈間距】
本帖最后由 gt.adan 于 2013-10-16 10:41 编辑

很多剛入門的朋友包含阿丹自己在內,在繪製拉伸/壓縮彈簧時往往會碰上一個問題:
末圈間距不同時如何設置才能保證自由長度的尺寸?以下給出兩種設定方式給大家當作參考。

【條件】彈簧10.25圈,前10圈 pitch=25mm,自由長度為270mm。

【方法一】((P1+P2)/2)*N=L,其中P1=25、N=0.25圈、L=270-10*25=20,P2=135
[attach]1183509[/attach]

【方法二】
[attach]1183510[/attach]

【比較】
[attach]1183511[/attach]

【討論】
方法二是以前參考了幾個論壇大多數人的設置方式,比較普遍。
方法一中的設定數值很漂亮,但和自己的認知邏輯是相衝突的。
理由是末端0.25圈的長度是20mm,怎麼看也是用P2=80來設定呀~
何以SW開發工程師是用上述思維來編寫程式呢?
誠摰邀請大家加入討論哪一種較符合工藝?或是使用上的不同之處~
以上,歡迎大家一起加入討論。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16 21:21
等了一天…連個沙發都沒人來坐坐…
作者: ltq59    时间: 2013-10-16 21:41
国际惯例:自己做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6 21:41
小弟曾为此发过求助帖,不想今日见到丹兄教程,{:soso_e113:}
不过光看不行,明天还得试试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8 11:48
受丹版引导,刚刚试了一下,似乎发现了些些规律:
螺距:P    圈数:N    高度:H
以下请讨论指正:
P2(实际均值)=(P1(设定值)+P2(设定值))/2,
同样,P3(实际均值)=(P2(设定值)+P3(设定值))/2,
……
而P2(即时值)在设定圈数内由P1设定值匀变至P2设定值,P3(即时值)、P4(即时值)等等亦同。
H2=H1+P2(实际均值)*(N2-N1)
H3=H2+P3(实际均值)*(N3-N2)
……
[attach]1183711[/attach]
作者: 木瓜小子    时间: 2013-10-18 13:52
请看下图:
[attach]1183732[/attach]
说明:4条螺旋线最下面2圈都是螺距为25,上面都是螺距为135,圈数从左至右依次是4、3、2、1。俺木瓜脑袋未发现规律{:soso_e140:}{:soso_e140:}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18 14:30
本帖最后由 gt.adan 于 2013-10-18 14:39 编辑
木瓜小子 发表于 2013-10-18 13:52
请看下图:

说明:4条螺旋线最下面2圈都是螺距为25,上面都是螺距为135,圈数从左至右依次是4、3、2、1。 ...

木瓜兄,阿木的圖片,其實說明得很清楚呀~
您的草圖就是少標註了每個螺旋線的"總高",不然就一目了然囉~
以P2=135來說~總高分別如下:
螺旋線1=50+(25+135)/2*(6-2)=370
螺旋線2=50+(25+135)/2*(5-2)=290
螺旋線3=50+(25+135)/2*(4-2)=210
螺旋線4=50+(25+135)/2*(3-2)=130
也就是如用阿丹開帖的方法一來設置,其總高將以"平均間距/每圈"為公差而增減。
即便是將螺旋線1改成5.5圈,總高也可以很容易求得:50+(25+135)/2*(5.5-2)=330。
這種設定方式只能保證總高,因為每圈的pitch一直在變,正如您的貼圖所示。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8 14:47
木瓜小子 发表于 2013-10-18 13:52
请看下图:

说明:4条螺旋线最下面2圈都是螺距为25,上面都是螺距为135,圈数从左至右依次是4、3、2、1。 ...

仅作讨论,言错木瓜兄勿怪
去除下两圈,螺旋高度依次为:
H1=4*(135+25)/2=320
H2=3*(135+25)/2=240
H3=2*(135+25)/2=160
H4=1*(135+25)/2=80

另121.25    93.74    66.26    38.75
   116.67    80    43.33
两组数据为等差数列,说明螺距呈线性变化
作者: 木瓜小子    时间: 2013-10-18 14:55
回答上面2位大大:俺所指是(仅讨论螺距为135部分):为什么从1圈变为2圈时,第一圈的螺距从80变成52.50...,从2圈变成3圈时,第一圈的螺距又从52.50...变成了43.33...?其中依据是什么?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18 15:01
木瓜小子 发表于 2013-10-18 13:52
请看下图:

说明:4条螺旋线最下面2圈都是螺距为25,上面都是螺距为135,圈数从左至右依次是4、3、2、1。 ...

再者,如果將螺旋線用方法二來設置,則可以保證總高及每圈的間距
只有在過渡區有極小值的差異,如下圖:

[attach]1183758[/attach]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8 16:09
有迹可循。如下图,亦可准确设定,关键数值27.5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18 16:27
本帖最后由 gt.adan 于 2013-10-18 16:51 编辑
木瓜小子 发表于 2013-10-18 14:55
回答上面2位大大:俺所指是(仅讨论螺距为135部分):为什么从1圈变为2圈时,第一圈的螺距从80变成52.50... ...

阿丹贊成阿木說的,方法一的設置方式,其每圈的螺距呈"線性變化",
依木瓜兄的圖片來說(螺旋線1,P2=135的部份),每圈的螺距是27.5,每圈的高度如下:
38.75、66.25、93.75、121.25…以下累加…結果正如阿木樓上說的一樣。
但是把草圖放大來看是有誤差的,這無傷大雅,個人覺得是軟體的計算方式和精度問題。
然而第一圈高度(38.75)和公差(27.5)是可以推算得出來的!
以下回答木瓜兄的提問~(一樣是以螺旋線1,P2=135的部份而論)
第一圈高度為h1,h2=h1+d,h3=h1+2d,h4=h1+3d...
可得第一個方程:h1+h2+h3+h4=4h1+6d=320
而前一圈(P1=25的部份)的高度為25,可得第二個方程:(h1-25)*2=d(這部份請一起討論!)
由上兩式即可求得:h1=38.75;d=27.5

==============================
相同方法用在螺旋線2:
h1+h2+h3=3h1+3d=240,h1+d=80,相同的(h1-25)*2=d
由上兩式即可求得:h1=43.33;d=36.67

根據以上結果,加上阿木的設置方式,就能很精確的設置出我們要的螺距和總高度了~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9 08:49
gt.adan 发表于 2013-10-18 16:27
阿丹贊成阿木說的,方法一的設置方式,其每圈的螺距呈"線性變化",
依木瓜兄的圖片來說(螺旋線1,P2=13 ...

仍以木瓜大的螺旋为例,小弟觉得d值这样计算要方便一些:
d1=(135(变化后螺距)-25(变化前螺距))/4(变化圈数)=27.5
d2=(135-25)/3
d3=(135-25)/2
d4=135-25

另11楼贴图可以简化一下,看起来更直观一些{:soso_e100:}
[attach]1183849[/attach]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9 09:09
本帖最后由 22553711 于 2013-10-19 11:42 编辑

不知丹兄还记得该公式吗:
S=v*t+0.5*a*t^2   匀变速直线运动距离公式
小弟以为这里的变距螺旋也满足该规律:
s—H    v—P1(起始螺距)     a—d螺距增幅    t—变化圈数
带入公式有:
H=25*4+0.5*27.5*4^2=320 得数符合
最后可否这样总结:变距螺旋轴向变化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那么径向呢?是否同样符合?
待感兴趣的朋友验证{:soso_e100:}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9 17:53
很荣幸的木瓜大一赞,谢丹兄评分
作者: w_hs    时间: 2013-10-19 18:43
阿丹发给我的消息已看到,要我说一说对本问题的看法。
看顶楼的两个例子中:
方法1:此法的螺旋线分为两段,第一段是10圈螺距为25的等距螺旋,第二段是0.25圈的螺距由25135逐渐过渡的变螺旋线。
     对于等螺旋线其螺距P=ΔH/Δrev
     对于变螺旋线,螺距在每一个瞬间都在变化,其螺距为P=dH/drev,而其在变化范围内的平均螺距  P=ΔH/Δrev
     SW的变螺旋段中螺距是线性变化的,所以其平均螺距是  P=(P1+P2)/2   在方法1的第二段中,P1=25P2=135,所以  P=(25+135)/2=80
如果我们要求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等螺距的,由于螺距必须是一阶连续的,不可能突然跃变,所以通常的办法是在两段之间插入一小段变螺旋线作为过渡,这就是顶楼中的方法2.
方法2:此法的螺旋线分为三段,第一段是9.99圈螺距为25的等距螺旋,第二段是0.02圈的螺距由2580逐渐过渡的变螺旋线,第三段是0.24圈螺距为80的等距螺旋。
由此可知,两种方法的最后0.26圈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比较”图中的结果相差很大。

作者: w_hs    时间: 2013-10-19 19:16
22553711 发表于 2013-10-19 09:09
不知丹兄还记得该公式吗:
S=v*t+0.5*a*t^2   匀变速直线运动距离公式
小弟以为这里的变距螺旋也满足该规 ...

SW的螺距在变螺距段中螺距随圈数线性变化,自然就有你所说的类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见同样的逻辑必然有同样的规律。
你所说的径向问题,在SW的变螺距段中,直径随高度线性变化(不是随螺距),所以得到的是圆锥螺旋线。
作者: 22553711    时间: 2013-10-19 20:09
w_hs 发表于 2013-10-19 19:16
SW的螺距在变螺距段中螺距随圈数线性变化,自然就有你所说的类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见同样的逻辑必 ...

不老叔一言,直如拨云见日
明日再试径向变化

作者: gt.adan    时间: 2013-10-21 08:57
w_hs 发表于 2013-10-19 18:43
阿丹发给我的消息已看到,要我说一说对本问题的看法。 看顶楼的两个例子中:方法1:此法的螺旋线分为两段, ...

謝謝不老叔關注此帖!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soso_e181:}
再請教不老叔~
以上均只討論兩種螺旋的不同處,那麼在實際生產或製程中呢?
哪一種才是比較符合規範或是常用的方法呢?
謝謝您的解答。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