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关于<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的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4 15:15
标题: 关于<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的疑问
这本书已经上市很久了,由于工作很忙,直到近段才能仔细拜读.我作为一个从事20多年模具工作的工程师.想代表我们周围的一帮同行发表一下看法.
1)这本书的招字,我认为不妥,因为里面的描述过于 粗糙.让人感觉雾里看花.里面喜欢说武林,那我就要说,如果拳谱这样写,你的门派会失传的.
2) 作为一个搞技术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行文措词要严谨.描述要有理有据,而不是什么证明人.
3)本来2011年的深圳模展,我和我公司的几位德国和美国资深模具工程师去了你的展位,可惜你不在.错过了这次机会.他们觉得有必要当面理论一番.特别是德国的工程师,他们很失望.我们有机会会去常州拜访.
以下是一些同行对这书的疑问.
17-18篇:
1.600x400x400
的产品要多大的模具?
钢的密度为7.85,即长宽高均为1的钢材重为7.85吨,而模具因为经加工去掉了一些材料,会轻一些。8吨多重的模具?为什么要这么大?
2.
这套模具在84年如何加工?那时有加工中心?100%没有吧?当时线切割都只有少数厂有,电火花更是极其少见!那么多圆角,钳工修吗???
3.
设计费3万元,按模具总价的20%收费,那么模具总价是15万,试问当时钢价多少?8吨多重的模具,没加工前要多少吨钢材???加工费呢?利润呢?
4.
大家知道,油缸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可以随便设计的,它的选材要求与导柱是不一样的。油缸都有许用最大油压,而且为了不漏油和运动灵活,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要高很多(油缸工作时的压力跟运水中的压力显然不能相比,模具生产过程中运水漏水或漏油都时有发生)。这个导柱形油缸不知是哪里订做的?多少钱???
5.
这么大的模具想必一定不是小厂可能做的,凡有一定规模的厂,涉及钱一定要发票的,不知当时可有开发票?
6.
这类产品非常容易产生真空吸附,好象并没有提到,也没有看到图上有相应的措施,所以脱模力才这么大,拉坏拉板。不管此篇内容是真是假说明你对此类模具还是有感受的,可惜不知问题所在。强形脱模产品不良率不小吧?不知当时塑件要求高不高?
7.“
有时断了螺丝,就要落模,一上一下就要一天。拉板属模外机构,不用下模就可以更换啦???可以多做几副,随时更换的嘛!一天这么久?
8.
看你的叙述,拉板应该没有加套,加弹性套不就好很多吗?就象现有顶针板用弹簧那种原理???
9.
油缸用于顶出的截面积与回位的截面积差别太大,这种油缸如果良好工作?
16篇:
1.
自己已承认是虚构,但只有这一次大家信吗?
2.
型腔锁模力几乎是零???相对模具而言,注射压力是外力,没有其它外力如何平衡?初中生都不会信吧?
3.
注塑机受到的反作用力仅仅是浇口部分的压力???通常所说注射压力实际上是压强,实际所受注射压力是投影面积乘这个压强,产品的投影面积哪去了???
以上两点是不懂还是其它?
4.
产品从滑块上脱下来,怎么从模具上下来呢?虽出了型腔但仍在滑块中间啊??人手取???
5.
产品没有限位,会留单边滑块,脱不了滑块。
15篇:
1.
佩服!佩服!这么多年还记得这么清晰!看了半天本人都看不明白这些数目,就算5700元吧。19套大小有差别,按平均5700元也无不可。不过钳工配椭圆孔1000元,不知钳工师傅工资多少,要做几天?事实上氮化也要钱啊。想法很好,算法不懂。长度都是330好象也不对。
2.“
线切割一次成功内外二件不知用多细的电极丝,不怕走飞边吗?氮化增加厚度来保证???
14篇:
两方案对比,确有可取之处。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对竞标方式好奇,好象重大工程竞标而不太象模具。并且刚开一个小模具厂就能竞标几百万的生意,要么小模具厂说得太谦虚,其实规模具一点都不小;要么就是外资厂魄力非凡。不知小模具能否开增值税发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涉及法律问题喔!
另外小一号注射机肯定注塑成本会降低,但注塑加工成本将减少60%”不知如何得出,不就是电费差别吗?其它都相同啊!
13篇:
这样的模具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弹后模或者二次顶出都可以。德国人、英国人都是傻瓜笨蛋,唯我中华有英雄是吧???这么说中国的模具水平大大的高,因为有英雄必有产生英雄的土壤,此土壤绝不可能只产生一个二个。因此,对中国模具水平在世界的定位完全应该重新评估!!!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5 16:27
我知道查老师是前辈,作为晚辈不得无礼,但我只不过是追寻真理.我相信真理.
作者: keengem    时间: 2011-4-25 20:43
被lz这么一说,看来楼主也是大师了
作者: keengem    时间: 2011-4-25 21:47
1# stevengts



LZ啊,第15篇里说,线割的问题,我又看了下原文,老查说了啊,芯上升一段距离就可以填补到钼丝的间隙了,哎。。。。看清楚再说撒?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6 08:10
差不多要出门去上班了,但看了四楼的回复,今天就是迟到我也要回复你,请问你开过线切割吗?如果你认为你可以,我们可以比试,从手工编程到自动编程,再开机操作,甚至拆机再装上去,就算是单板机芯片写入程序.随便.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6 08:10
差不多要出门去上班了,但看了四楼的回复,今天就是迟到我也要回复你,请问你开过线切割吗?如果你认为你可以,我们可以比试,从手工编程到自动编程,再开机操作,甚至拆机再装上去,就算是单板机芯片写入程序.随便.
作者: htyysl    时间: 2011-4-26 17:15
估计你也快被河蟹了,早在以前我就曾经图文并茂的写过一篇文章,来求证查老,结果被网站小编给咔嚓了。哈哈。在中国的这个神奇国土上,注重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利益```````````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7 07:30
其实作为搞技术的人,应该都是对事不对人,我们都是在追求真理.事实胜于雄辩!作为模具行业前辈的查老师,应该出来回答读者的疑问,我们不敢说和你交流,至少提问还是可以的吧?因为你出的不是什么文学作品,而是技术类的书,是要对读者获得知识有帮助的.所以至少不能误导吧?如果说你怕别人学你用一生换来的知识,那你就默默做你的好了.
作者: gm950314    时间: 2011-4-27 09:37
估计此帖已被和蟹。
作者: toolinger    时间: 2011-4-27 10:11
没有错,有点像在吹,老查的的东西讲的太含糊了.感觉在把一个小东西扩大来讲,为什么他到现在还没有很发达呢?
作者: 我爱鸭子    时间: 2011-4-27 10:25
没有错,有点像在吹,老查的的东西讲的太含糊了.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7 16:57
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人回贴,敢说实话,那我们的中国模具还是有希望的.对于查老师,他能坚持做这些年,也挺不容易的.如果说没点水平,那是不公道 的,但有些案例至少在他书中可知的条件下是确实值得商榷的.也许查老师不屑与我等囉嗦.那我请大家多发表看法吧.
作者: carlosliu    时间: 2011-4-27 18:47
楼主,想探讨模具技术,可以找我哦.资深模具工程部经理.QQ914183367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8 16:53
非常愿意哦!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谢谢!不知你怎么看这事?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8 17:04
至少我覺得人家把經驗(或者是思路)無償拿出來分享是好的。 至於你要不要按他的做。那有另當別論了。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8 17:06
我國不乏”馬後炮“人才 ,就是“車前卒”太少了~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8 17:11
另 老揸 那本書沒看過完整的。 以前看了部份。 對那套 1出N的 衣架模具 印象最為深刻。招式裏面雖然一部份不是原創但也算做了些總結。也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8 17:31
“.这套模具在84年如何加工?那时有加工中心?100%没有吧?当时线切割都只有少数厂有,电火花更是极其少见!那么多圆角,钳工修吗???”

84年中國真的沒法加工嗎?我也不清楚

不過我至少查到有兩本書都是那個時段編的。

一本是《塑料模具設計手冊》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1985年
一本是《塑料成型模具》 成都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學院,天津輕工業學院合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1982

在附一張84年的論文
[attach]1077117[/attach]
[attach]1077117[/attach]
[attach]1077118[/attach]

本帖最后由 nettou 于 2011-4-28 17:40 编辑
作者: 周青波    时间: 2011-4-28 20:41
从事技术行业确实应该严谨,希望查老能回应这些疑问!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8 22:47
15# nettou

你说得没错,当然,我们是希看到的是真理,而不是什么想当然的东西.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的两弹一星能搞成吗?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8 22:51
nettou 发表于 2011-4-28 17:06
我國不乏”馬後炮“人才 ,就是“車前卒”太少了~

  要做车前卒可以,千万不要逞匹夫之勇!!!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9 00:05
本想寫點什麽。
突然發覺我既不符合“ 作为一个搞技术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行文措词要严谨.描述要有理有据,而不是什么证明人(LZ原話)”.
又沒有“几位德国和美国资深模具工程师”的夥伴。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自認不夠格
算了吧當我沒看見。


另外。我到認為武功秘笈失傳不是抄寫粗糙,(我相信悟性這東西)。而造成失傳的原因更多的是師傅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帶進棺材里了。這是國人的劣根性之一。欠缺分享精神力。

本帖最后由 nettou 于 2011-4-29 00:10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29 11:08
请楼上的不要生气,我没恶意,希望多听你的意见.谢谢你!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29 14:02
1.600x400x400的产品要多大的模具? 钢的密度为7.85,即长宽高均为1米的钢材重为7.85吨,而模具因为经加工去掉了一些材料,会轻一些。8吨多重的模具?为什么要这么大?
RE:600*400*400的成品,不知道樓主計劃用多大模座。 我的想法是模座 長寬各加200,母模加300,公模包括推板加400.不會很誇張吧?這樣模座體積就是1000*800*1100. 至於說中間空的,按這套模的情況。樓主應該清楚,中間空的也就是成品肉厚了。這裡忽略了。這樣算應該有7噸多了吧,如果考慮80年代國產鋼材,再加10%-20%的安全係數,應該有八噸了吧。就退一步講,接近8噸, 說個8噸多有問題嗎?2,30年前得事了 有必要精確到幾斤,幾兩?

2.这套模具在84年如何加工?那时有加工中心?100%没有吧?当时线切割都只有少数厂有,电火花更是极其少见!那么多圆角,钳工修吗???

RE:這條我前面已經講過,有興趣得可以取查下80年代中國工業加工水平,就不累贅了。就像樓主說的原子彈,衛星啥的貌似更早都出來了吧。哈哈。估計不久國人就只知道CNC 線切割 放電的加工方式了

3. 3.设计费3万元,按模具总价的20%收费,那么模具总价是15万,试问当时钢价多少?8吨多重的模具,没加工前要多少吨钢材???加工费呢?利润呢?
RE:84年的模具鋼材價格我查不到,但查到92年的螺紋鋼 是1700元/噸。我也想問下樓主 在你周邊地區84年那會年收入是多少,各種商品的價格。

4.大 家知道,油缸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可以随便设计的,它的选材要求与导柱是不一样的。油缸都有许用最大油压,而且为了不漏油和运动灵活,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要 高很多(油缸工作时的压力跟运水中的压力显然不能相比,模具生产过程中运水漏水或漏油都时有发生)。这个导柱形油缸不知是哪里订做的?多少钱???
RE:做導柱油缸方案我保留意見。但是樓主你思想又穿越了,用紫銅烙鐵掛錫,熨斗燒炭的年代樓主應該經歷過或聽說過吧。。84年的時候并不像現在隨便都能找到配合廠商的,東西不是說訂做就能訂到的。 我看以前模具設計的資料。熱流道,雙色模,層疊模 都是靠自己廠加工的。再說 做個液壓機構能難嘛?樓主一定學過D,E型油壓密封圈的優缺點,和使用範圍吧。
5.这么大的模具想必一定不是小厂可能做的,凡有一定规模的厂,涉及钱一定要发票的,不知当时可有开发票?
RE: 請樓主找幾張84年得發票來看看長什麽樣。我也想研究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期間廠礦的財務運作。

6.这类产品非常容易产生真空吸附,好象并没有提到,也没有看到图上有相应的措施,所以脱模力才这么大,拉坏拉板。不管此篇内容是真是假说明你对此类模具还是有感受的,可惜不知问题所在。强形脱模产品不良率不小吧?不知当时塑件要求高不高?
RE:簡單的產品,真空吸附好解决,略過不提也罷。關鍵是作者這篇文章的著重點不是講真空吸附。
7.“有时断了螺丝,就要落模,一上一下就要一天。”拉板属模外机构,不用下模就可以更换啦???可以多做几副,随时更换的嘛!一天这么久?
RE: 呵呵,估計做過現場師傅的都會笑。
換掉~ 說的容易啊。你以為是畫圖啊,直接拉伸填補掉,在畫個就行了。
拉板斷最容易出現在什麽位置嗎?我敢肯定是螺絲被剪斷。 螺丝断到里面了,请问怎么换备件上去。樓主可以試試去取下斷在裏面的螺絲,看看直接能取掉不能。斷掉的螺絲和燒死的頂針。應該是師傅最頭痛的事了。
那種大的模具,我不知道那是有沒行車,電動葫蘆。吊裝出來,和裝進機台對中要花多少時間。樓主可以去問下現場。

8.看你的叙述,拉板应该没有加套,加弹性套不就好很多吗?就象现有顶针板用弹簧那种原理???

RE: 這個建議不錯。


先到这吧。献丑~


本帖最后由 nettou 于 2011-4-29 14:25 编辑
作者: XUETU1990    时间: 2011-4-29 20:27
这网站进门手续有点罗嗦。化繁为简才是技术的根本,模具亦然。能简单尽量简单。
      前些日子找资料无意中看到老查的模具散文,被引到这,把老查的那些散文大概看了一下,有点意思,技术文章写成这样也算别出心裁,从后面大批跟贴小屁孩的崇拜热情来看,老查无疑掌握了中国人的人性。老查有做“模教”教主的潜质。   
     不过,用娱乐性的散文钩起小屁孩们学习的欲望后,还是要回到严密细致的技术描述。模具的成败,结构和加工方法固然重要,但考虑周到、细心,把握好细节才是关键。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设计,不同的师傅做出的结果和品质天差地别,原因在哪?在于细心,细心如否决定了一个模具师傅的素质。
      从文章看,老查的经历、经验和善于思考方面很不错,细心细致方面有些忽略,尤其是在面对一大群刚入行的菜鸟和小屁孩,应该在严格和细致方面做好表率。
     楼主的质疑部分有道理,部分带着不服气的感情因素,其实,撇开技术,就综合能力来说,老查无疑已经出名和成功了;单就模具来说,特别是塑胶模具这一块,其分门别类,千变万化和日新月异决定了我们这些模具人永远是干到老学到老,几乎就是学无止境,学无止境也就算了,杯具的是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你学无可学,查遍所有资料你也找不到答案,只能靠自己积累的经验思考分析解决,善于研究对成为一个模具大师十分重要。不具备这一点,呵呵,一辈子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个模具技师。

     第一次来此发言,给刚入门的小屁孩们留几句话,能进入模具行业你有福了,你进入了一个千变万化而又多姿多彩的世界,无穷的挑战会一直让你充满激情和兴奋。但进入模具行业你又“杯具”了,你不得不干到老学到老,老死可能也就在“术”的层面学个皮毛。只有极少数不断总结和思考的人,最终才能悟“道 ”,悟出"道",技术才能一通百通更上一层。百行百业莫不如此。管理销售行业悟道相对较易,但也就百里出一,技术行业尤其模具这种学无止境的行业,千里出一都难。

      十年前以为自己已是模具行业的顶尖高手,十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学徒。

     人老话多,就此打住,以后退休了,如果条件容许,就学学老查,找个地方开坛布道传授模具。老查还是很热心,给我们这些老家伙带了个好头。
作者: wengcian    时间: 2011-4-30 10:42
你说你做了20年模具工程师,我替你汗颜!油缸自己做不行?我自己都设计过油缸,我们公司也自己做过油缸!你是在大厂呆习惯了吧?
作者: wengcian    时间: 2011-4-30 10:52
楼主是一个缺乏实际现场经验的人,你发出这样的疑问,你的德国、美国工程师朋友会笑话你的。如果他们也有和你类似的疑问,那证明他们的水平和你是一样的。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30 11:21
首先感谢你们的评论,从你们的评论里你们又有另外的看法,这就对了,这些问题是别的同行提出来的,试想想,同是看同一本书,为什么却有不同的观点?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技术性描述是有问题的.我姑且不论这些观点的对错.因为任何方案的成立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而这恰恰是这本书的短处.
  我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一本叫<模具工程>的书.塑料工程师协会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本书用简洁的语言,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注塑模具的设计,操作和概率寿命方面的知识.本书不仅可作为教学指导书,而且可作为和注塑模具的制造,购买及操作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老查的书就应该写成这样.
什么是大师?大师起码能以很专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而且相当到位地描述技术性的东西.这体现一个人的专业素养.
如果从人的素养方面来说就是: 是君子还是小人了.
  我并不否认老查在模具方面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不存在不服气之说.我也正在努力学习和认真地工作.我之所以发这贴,是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才提出来让大家论一论.最好老查自己说.先谢谢他.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30 11:34
对26楼的疑问,很正常,是啊!我干了20多年确实还需要学习,在中国干了一辈子模具的人我想不在少数,你知道几个?何以作答? 唯有老查.
没有关系,你有权力这样那样想,我也有权力干我的模具,不搭界嘛!
作者: nettou    时间: 2011-4-30 12:47
RE:28L
你說的這現象確實存在。
我是這麼理解的。
所謂大師
一般分為兩類
一種比較側重于理論,就像你說得那些編撰工具書的人。他們能熟練運用各種公式,定理來解釋現象,得到數據,甚至數據精度可以達到小數點後面好幾位。
另一種比較側重于生產實踐,從實際生產當中汲取經驗教訓。他們一般知道應該這樣做,但是你要問他爲什麽應該這樣。要讓他們用理論來證明,可能有些難度。比如我們先民所總結的“勾三股四玄五”,“九五頂五九八五兩邊分”等經驗,你讓他們用什麽定理去證明,他們肯定不會。但是不會因為這樣而去否認他們得成就和智慧吧。

反之亦然·,如果讓第一類大師 來FIT下模 打下大錘 估計也是為難他們了。哈哈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4-30 15:09
哈哈哈….妙妙!回答得很妙! 这正是在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模具厂经常看到的场景.如果设计师再敢牛,我们的模具师傅就敢把他的设计图甩过一边,拿这卡尺就干了.这是我在浙江宁海亲眼所见.
其实模具是一个理论和经验并重的一个行业.光有理论或光有经验都称不上大师.你可以看看老查的在各网站的介绍,一定会强调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然后又把他的现场经历说一版,这不刚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吗?
还有一点,我想告诉你,那些数学不好或者读书很少的所谓大师是怎么样做模的吗?说出来你都不得不佩服,真的是天才啊!要知道那时数控很少.完全就靠那计算器.而且他们非常喜欢用有电子尺的机床.有些连计算器都用不好.刚入行的就会随身带个笔记本,随时记点什么.这本子上记的就是他们模具的全部. 所以他们也是在学.也是在填充自己的不足.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我想请你回答.有时我们会在新模上看到一些无用的通孔或者盲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作者: 军需模具001    时间: 2011-4-30 16:57
楼主是在大厂里呆久了,你因该去那些没有CNC和线割的地方,在做这些模具,你就会有一定的体会.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 01:20
又来了一位的怀旧的模具同行,欢迎你发表看法.你这一说我真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模具界.那时干模具是累啊!加班加点,通宵那是家常便饭.我可以告诉你,本人没少干.那时候我最羡慕的是那些手工好的模具师傅.很多东西手工就可做出来.为向他们学习没少请师傅们吃饭.余姚你该不陌生吧?  我现在还保留有一台卡西欧计算器,里面装有我做模用的计算公式,这都是我自己开发的,这些公式不知给了多少模具师傅.只要输数就可以自动计算.

但那时做出的东西能和数控做出的比吗?无论是效率,精度都无法比吧?如果我们还抱着这些东东不放,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连老查本人都在某软件的应用上大谈特谈.我估计你也会吧?
现在敢称模具高手的人越来越年轻,难道是模具变容易了吗?那是由于CAD/CAM的出现,更可悲的是有些年轻人甚至以为会UG或PROE就可以做模具设计师.设计了一些模具就找不着北了.有些甚至于到处宣扬我做过多少多少模具,又做过多少多少年.这说明不了什么.模具的种类有多少?涉及的行业有多少?想想你都汗颜.就光一个注塑模具都够你干一辈子了!况且技术日新月异.你说的那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作者: htr850105    时间: 2011-5-1 13:26
看了各位的注册时间,多算得上行是论坛的元老了,晚辈膜拜!

各位前辈的言语,让晚辈学习到一些书本上无法看到的东西……,感谢中!
作者: mju    时间: 2011-5-2 12:49
姜还是老的辣,老查有点象医院里的老教授.看病管用就OK了
作者: liujunyun    时间: 2011-5-3 14:02
楼主这么较劲其实跟做技术出身有关,我能理解。老查的那些文章都是我发上去的,文章内容当然我也看了一遍,至于已经过的事情,我们没办法让时倒流,回到那个时代去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查老师目前还在模具行业中,我也亲眼见过国内一些大型的模具企业(比如四川长虹、神龙富康等)来找查老师要模具解决方案,如果有机会我可以帮楼主约见一下查老师,或是有机会带楼主去查老师工作的地方参观一下,从文字上理解问题,难免会有分歧。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3 18:04
楼主我找到文革时期的加工中心录像了,你百度群钻,书里面多次提到群钻,群钻的最后有加工中心换刀的镜头。另外你看一下倪志福,这个人比老查要牛,老查书里都说人家是大师。网上的视频是哪个时期拍摄的,是电影胶卷翻拍的显示的时间不对。个人认为倪志福的群钻没推广开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3 18:06
群钻是我国近代唯一一个超越国外机械技术的发明创造。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4 00:28
不错,现在难得还有人记得倪志福钻头,这种钻头现在很少人会磨了,我记得我国某汽车厂招工,在某个职位的考核中,要求应试者在一块钢板上一次钻出一个直径50mm的通孔,给的就是一只普通的麻花钻头.很多人真的傻了.
  我发这贴只不过是想让大家发表一下看法,没别的意思,.现在确实有同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深表感谢.有觉得不妥和对不住的地方,请多包涵,也感谢版主让出这地儿让大家讨论.
作者: jufuming    时间: 2011-5-4 11:08
有讨论,有分歧,才会有进步。

中国的教育就缺少些这个。
作者: Wesleyq    时间: 2011-5-4 11:55
liujunyun 发表于 2011-5-3 14:02
楼主这么较劲其实跟做技术出身有关,我能理解。老查的那些文章都是我发上去的,文章内容当然我也看了一遍,至于已经过的事情,我们没办法让时倒流,回到那个时代去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查老师目前还在模具行业中 ...


顶。好。。
作者: Wesleyq    时间: 2011-5-4 11:55
liujunyun 发表于 2011-5-3 14:02
楼主这么较劲其实跟做技术出身有关,我能理解。老查的那些文章都是我发上去的,文章内容当然我也看了一遍,至于已经过的事情,我们没办法让时倒流,回到那个时代去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查老师目前还在模具行业中 ...


顶。好。。。。。。。。。。。。。。。。。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16:29
给楼主补充一下我国模具发展史
我国模具制造技术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建设而发展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工业品不能自行生产,因而所需要的模具很少,也谈不上模具工业和模具技术。当时国内需要的少数模具,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仿制,主要依靠模具钳工凭着个人技艺制造一些简单的模具,如电话机听筒之类的模具。

     5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各种工业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模具日益增多。当时,主要停留在参照外国模具图样进行加工,并且多为单工序模具、简单的复合模具、少工序的级进模和机外脱模的塑料压缩模。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的发展,国外的模具技术书刊、模具设计手册、模具制造资料等逐渐介绍到我国,对指导和促进模具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制造模具的一些专用加工设备,如大型仿形铣床、坐标镗床等设备的引进,为制造大型模具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到1956年,制造模具开始采用成形磨削加工,模具结构采用拼块方式,初步解决模具钳工手工作业和热处理变形问题。这些,对提高模具质量和精度,缩短制造周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1959年起,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开始应用于模具生产,采用成形磨削方法加工凸模和电极,用电火花成形方法加工凹模,卸料板型孔,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又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1963年,国内研制成功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从而可以加工更为复杂、精密的冲裁模,大大减轻了模具钳工的手工作业,并用于加工塑料模、压铸模和其它成型模具的型孔。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是我国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随后,由于模具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模具技术的研究,模具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模具新材料的开发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我国的模具工业开始形成,出现了一些模具专业厂。

        近年来,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模具技术和模具工业的新发展,模具的品种、精度和数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模具对工业产品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模具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模具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具设计与结构、模具制造加工技术、模具材料以及模具加工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实用性成果。这个时期是模具技术发展最快最迅速的时期。模具标准化工作是代表模具工业和模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到目前为止,已经制订了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和模具基础技术等50多项国家标准、近300个标准号,基本满足了国内模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模具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从“八五”期间的20%到目前的30%左右。一些先进、精密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模具加工设备,如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坐标磨床、连续轨迹数控坐标磨床、高精度低损耗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慢走丝精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精密电解加工机床、三坐标测量仪、挤压研磨机等模具加工和检测用的精密高效设备,由过去依靠进口到逐步自行设计制造,使模具加工工艺手段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为先进加工工艺的推广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是模具成形表面的特种加工工艺的研究和发展,使模具加工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有很大的改善。特种加工工艺设备的改进和提高,使模具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都大大提高。模具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热处理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模具寿命大幅度地提高。快速成形技术在模具制造上的应用,是80年代以来模具制造技术的又一重大进展。快速成形制造技术是综合了机械工程、CAD、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制造工艺。快速成形技术应用于模具制侦,使模具设计和制造更加快速、经济、实用,对于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模具制造技术水平,从过去只能制造简单模具发展到可以制造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例如在冲压模具方面,我们设计和制造的电机定转子硅钢片硬质余工位的硬质合金多工位自动级进合金多工位自动级进模和电子、电器行业用的50余工位的硬质合金多工位自动级进模,都达到了国际同类模具产品的技术水平。凹模镶件重复定位精度<0.005mm,步距精度<0.005mm,模具成形表面粗糙度Ra =0.4~0.1μm,零件可以互换,模具寿命1亿冲次。级进冲裁技术和叠铆原理相结合,在高速冲床上使用,具有自动冲切、叠压、铆合、扭角、记数分组、安全保护功能。在塑料模具方面,能设计和制造汽车保险杠及整体仪表盘大型注射模,大型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多种精密、大型注射模。余吨、模具例如天津市通信广播公司模具厂设计和制造的汽车后保险杠模具重达10余吨、模具尺寸精度可达10μm,型腔表面粗糙度Ra =0.1μm,型芯表面粗糙度Ra =3.2μm,模具寿命达30万次以上,达到国际同类模具产品的技术水平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16:29
1959年起,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开始应用于模具生产,采用成形磨削方法加工凸模和电极,用电火花成形方法加工凹模,卸料板型孔,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又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1963年,国内研制成功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16:31
楼主你你需要的机器资料都已经找到,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都有历史证据。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16:36
有关国产塑料模具钢也有历史证据,楼主需要我给你百度,楼主你上网不会使用收缩引擎是你的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通病,希望不久的将来国家开设搜索引擎使用这门课程,这样就没有这么多白痴问题产生了。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4 20:15
1)        非常感谢这位yicaiweiwei 同志.感谢你用网上搜索来的所谓模具发展史,多么美好的发展史啊!如果网上的东西都是完全对的,那老查的<一千零一招>还写成这样吗?你知道江浙的模具界最为自豪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吧?问老查.
2)        我学的是模具专业,知道我们用的是什么教材吗?我分配到的模具厂应该在当时中国来说是先进的了,数控,线切割,火花机.以及大型的仿型铣.及大型的机加设备样样不少,许多军工产品就出自我们单位. 没想到吧? 你知道我们的单位有什么样的工程师在这工作?不知道吧?
3)        如果你说我写出的那些问题是白痴的问题,那你是不是说老查的书有问题?读者看了他的书就有这些白痴的问题,你是不是该去问老查?
4)        首先是”搜索引擎” 而不是 “收缩引擎”.先把汉语学好,不然我只能写英文或者德文了.因为怕汉语你看不懂嘛!
5)        上网这玩艺儿不用你教.在下不会比你差,要知道我是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工作的.
谢谢你! 高手!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11-5-4 20:18 编辑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35
楼上的人民币还有印刷错误呢,看好46楼红色字体搜索引擎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36
你们厂那么牛自己做模具钢吗?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37
你们厂进去是铁矿石石油出来的事军工产品原子弹火箭?另外军工产品开放了我参加过竞标。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39
凡是跟垄断沾边的在中国谁都知道怎么回事,有种搞美国的军备订单啊?这个你知道中国哪个厂出口美国军备吗?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41
人民币的贰印刷错误谁来负责啊?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44
你搜索牛你搜索出360盗取的密码了没?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4 20:45
看到你这样说,想必你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不是过来人,要么就是刚参加工作的,问老查吧!我在忙着.没时间多写.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0:45
你们厂有几个会磨群钻的人啊?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4 20:52
你见过倪志福老前辈吗?群钻不神密,但你不了解工作原理你就磨不出,去看看当时的教材吧!各级的机械类的教材吧!佩服佩服! 高手!在下自愧不如!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4 21:15
很不想告诉你倪志福跟我们家有点遥远遥远的远亲。
作者: lingren    时间: 2011-5-5 11:32
老查写的东西很飘渺,苦闷中可以拜读,因为他代表了一个做模人的年代,
总觉得他想表达些什么?好像是技术,也好像是一种情结!
国内现实中模具精度控制才是真正的难题!
作者: 498431105    时间: 2011-5-5 11:46
没有错,有点像在吹,老查的的东西讲的太含糊了.感觉在把一个小东西扩大来讲,为什么他到现在还没有很发达呢?
顶!顶!顶!顶出真理来,看看查老是真是假?
作者: 498431105    时间: 2011-5-5 11:58
25楼“用娱乐性的散文钩起小屁孩们学习的欲望后”一语,总结的很好。经典!!!!!!!!!!!!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5 21:18
中国工人阶级的“三老四严” 不能忘啊! 同志们!--------- 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作者: forever_kong    时间: 2011-5-6 15:36
nettou 发表于 2011-4-30 12:47
RE:28L
你說的這現象確實存在。
我是這麼理解的。
所謂大師
一般分為兩類
一種比較側重于理論,就像你說得那些編撰工具書的人。他們能熟練運用各種公式,定理來解釋現象,得到數據,甚至數據精度可以達到小 ...

呵呵,还有一类:理论和实务俱佳的,近乎“道”的;
此类凤毛麟角;比如台湾的徐昌煜,也就是由于其突出的特色,被泛亚聘为总顾问:解决虎皮纹问题,恢复气辅技术、等等、、、;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7 10:16
理论和实务俱佳的才是真的称得上大师级人物.因为这样的人才能解决问题,不管新旧问题,解决起来有理有据.比如说一位理论欠缺的工程师,他在解决一个新的产品结构问题时,他只能以他做过的东西做参照,稍微创新一点,或者他可能也想到了新的方案.但他这时都往往没底,一般都会说,那试试吧!这时候敢不敢试就看这公司的决策层了.
作者: forever_kong    时间: 2011-5-7 10:46
stevengts 发表于 2011-5-7 10:16
理论和实务俱佳的才是真的称得上大师级人物.因为这样的人才能解决问题,不管新旧问题,解决起来有理有据.比如说一位理论欠缺的工程师,他在解决一个新的产品结构问题时,他只能以他做过的东西做参照,稍微创新一点,或者他 ...

这位仁兄所说特征十分到位!
不知大家看过李连杰主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电影没?
张无忌与少林武僧比武一段,张竟能在比武的短短过程中学得对方龙爪手绝技,在其内外功修为下略作创新进而取胜,这种境界可以稍现之;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9 09:54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者: ttrroo    时间: 2011-5-9 16:49
老查的是技术散文 ,实在难得,顶起。
作者: ttrroo    时间: 2011-5-9 16:52
把苦累的模具这样描写出来,确实难得,LZ话语中隐含着挑剔,大可不必。毕竟现在模具太多太杂。没人能无所不能。
作者: ye00    时间: 2011-5-10 12:28
老查在那么多大厂做过厂长主管,这个技术大家就不用怀疑了,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0 21:20
ttrroo 发表于 2011-5-9 16:52
把苦累的模具这样描写出来,确实难得,LZ话语中隐含着挑剔,大可不必。毕竟现在模具太多太杂。没人能无所不能。


我没有挑剔的意思,我前面有说是因为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后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然后又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这本书出自你的手的话,我不会有什么说.但这是出自一位有着40余年行业经验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手,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他在论坛里推荐这本书的广告语就是:<<听故事,学模具>>. 你可以在论坛里看到.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11-5-10 21:22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1 21:58
ttrroo 发表于 2011-5-9 16:49
老查的是技术散文 ,实在难得,顶起。


能不能说说理由,谢谢!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1 21:59
ttrroo 发表于 2011-5-9 16:49
老查的是技术散文 ,实在难得,顶起。


能不能说说理由,谢谢!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1 21:59
ttrroo 发表于 2011-5-9 16:49
老查的是技术散文 ,实在难得,顶起。


能不能说说理由,谢谢!
作者: xHcry    时间: 2011-5-12 09:47
做模具的,从车间一步一步干起来,还要文笔好,会写文章,这个要求也太难了。
作者: 五月雪    时间: 2011-5-12 11:44
好像有关技术,但是真的像是在表达某种情结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2 14:44
xHcry 发表于 2011-5-12 09:47
做模具的,从车间一步一步干起来,还要文笔好,会写文章,这个要求也太难了。


可是我们的查老前辈却一天忙着到处讲学哦! 你想想如果他讲学也是这样讲,是否可以?我都不知道他给别人讲学会讲什么,会给什么人讲?也是拿那本书讲吗?建议你去看看<模具工程>这本书,看看著者是怎么样把他的东西描述出来的.你就知道什么是技术性描述了.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3 15:06
其实无论谁,只要能把事说得深入浅出,就是本事.如果说得云山雾罩,你就是再怎么地吧,也是二拉子.
作者: 斯林    时间: 2011-5-13 15:33
一口气看完了大家的意见,我也来啰嗦两句,仅代表个人看法;查老的东西其实代表的是一个时期概念性的思想和创意,更注重的是“意”和“形”。且不说他老人家是否有虚假成分,我认为,在他目前身份和工作内容来说可是很有必要“造势”一番。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查老的某些“想法”是非常独到的,至于某些细节,我想,也许连他自己说不定也说不清楚了,毕竟,要求不能太高。总的来说,查老的这些文章在我们模具行业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使大家能够更大胆的去思考,更大胆的去创新。综合我们中国的国情来说,国人在细节处理和严谨性上面比起某些先进国家和外资企业还是有相当差距的,这个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改观的,对于此,我是深有体会。国内目前需要迎头赶拼的,确实是在“精密”二字上面。如果只说到创意,我倒不认为我们国人差多少,只是很多时候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专研和严谨,“关系”“面子”等因素影响太大。不过,随着国民教育的提高,我相信不用太久会有很大的改观。
回到主题;查老的东西,着重看“意”就好,同样,我们国人搞技术确实需要客观,做到实事求是,做到严谨对待。
作者: 弄米    时间: 2011-5-13 15:48
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比较武林是事实!但这样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其实看这书就相当于听老查吹牛!!!!!但又能拓展视野,,,这就是很多人喜欢老查的原因,,,
作者: old_fish    时间: 2011-5-13 22:49
如果真的想把那么严谨的思路都写出来,可以专业去写书了,专做理论了。做技术时间做长了,思想必定有些放不开,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该如果表达,这才是一个做技术的人(上一辈的)。再说毕竟是本书啊,不是一套模具,把所有的问题点都列出来,顾此顾不上彼,也难免。书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教人怎么去做,而不是一定要这么去做。

有问题可以讨论,但要去针对人。查老师不错,楼主也不错。就是中间夹的一些人,感觉有那么一点激动。

“本来2011年的深圳模展,我和我公司的几位德国和美国资深模具工程师去了你的展位,可惜你不在.错过了这次机会.他们觉得有必要当面理论一番......”不会是踢馆吧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4 18:31
old_fish 发表于 2011-5-13 22:49
如果真的想把那么严谨的思路都写出来,可以专业去写书了,专做理论了。做技术时间做长了,思想必定有些放不开,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该如果表达,这才是一个做技术的人(上一辈的)。再说毕竟是本书啊,不是一套模具 ...


  你言重了,怎么会是踢馆?是那天我和老外在会议室说到这本书,然后在白板上分解那些案例.老外问我太多问题了,你知道德国人是最较真儿的,没办法,刚好深圳模展.我们就去,可惜老查真不在,我们都带了一台移动图形工作站去的了,老外把他们要问的全做成案例,准备讨教一番了.可惜失之交臂.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11-5-14 18:34 编辑
作者: szhaoran    时间: 2011-5-14 19:21
RE:做導柱油缸方案

油缸导柱绝对没没问题,2005年我在宁波一家模具厂洗衣机脱水桶就是采用的油缸导柱,当时我还出了笑话,说怎么水路在导柱这儿破了,模具师傅告诉我那是油路。
油缸是很简单的东西,自己做没问题的。




作者: szhaoran    时间: 2011-5-14 19:28
鬼佬的加工精度,材料,那确实不是盖得,但要说到结构和一些窍门也不见得都是比国人高明,不要以为与他们为伍就。。。。。。。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5 10:09
szhaoran 发表于 2011-5-14 19:21
RE:做導柱油缸方案

油缸导柱绝对没没问题,2005年我在宁波一家模具厂洗衣机脱水桶就是采用的油缸导柱,当时我还出了笑话,说怎么水路在导柱这儿破了,模具师傅告诉我那是油路。
油缸是很简单的东西,自己做没问 ...


你是版主,那我就多说几句,
第一:我的问题是老查应该把他所要描述的东西的条件说清楚.因为你本人懂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懂,要知道不是每个读者都有版主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师范院校的原因.
第二: 至少我个人认为,做为技术性的书,最好不要写成这样,技术性描述是一种严谨的描述,你可能让我们把它当小说或散文看,从这角度说,这本书行吗?看看金庸,古龙写的小说.
第三: 模具标准件标准化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桂林参加了咱们国家有关这问题的会议.反应最强烈的就是我们江浙的同行.那现在你不会还是自己做模架和其它配件吧?
能做出来就一定是好的吗?那我请问你做模架能做得过龙记吗?老查的书隐瞒了好多那个年代我们模具人的辛酸和无奈啊!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11-5-15 10:13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5 10:41
szhaoran 发表于 2011-5-14 19:28
鬼佬的加工精度,材料,那确实不是盖得,但要说到结构和一些窍门也不见得都是比国人高明,不要以为与他们为伍就。。。。。。。


对于版主的这个回答,我不敢同意,首先他们是我们的项目合作人,只不过是工作关系而在一起.
其次,你所说的那些所谓结构和一些窍门,和人家的比起来,真的只不过是雕虫小技.
我们国家现在著名的家电品牌的产品,他们的模具我几乎都有参与设计.你知道那时各企业间是怎么做的吗?康佳,创维,海尔,TCL,科龙,美的,格力.如果你有熟人,就问问他们吧?
你有和老外合作过模具项目吗?被人家卡脖子的味道你尝过吗?
现在我们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了,就回过头来踹人家一脚.你觉得合适吗?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11-5-15 10:45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6 08:45
xHcry 发表于 2011-5-12 09:47
做模具的,从车间一步一步干起来,还要文笔好,会写文章,这个要求也太难了。


问题是书已经出了,也就是说你说的问题应该不是问题.只不过是引起些争论.正常!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7 10:45
其实文笔好与否,并不等于你的文章多有文采,那是文学作品,允许有夸张和想象,但这本书不是,作者似乎在传达些什么,但又没有说清楚.也许作者需要这效果.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苦了很多读者了,一边是望梅止渴.一边是叶公好龙.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8 21:32
这是我公司一同事看到的,不知怎么样,大伙看一看 https://tieba.baidu.com/f?kz=738654151
作者: szhaoran    时间: 2011-5-19 00:12
査鸿达什么样子我没见过,人品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水平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什么一千零一夜我也没细看过,只是觉得你整天为他的一本鸟书书叫劲有意思吗?
作者: 2008cxb    时间: 2011-5-19 07:43
在没被河蟹前,留一贴,证明我来过
作者: 2008cxb    时间: 2011-5-19 08:25
弱弱的 问一句, 模具工程 这本书 多少钱? 现在的新华书店有卖吗??

我想看看,提高一下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19 22:35
应该有,这本书已经再版很多次.而且卖了很多年 ,我都是1998年买的.
作者: yicaiweiwei    时间: 2011-5-20 20:20
我自己以为是楼主更年期到了,人家在书中提的很多都是实践出来的真理,而楼主怀疑的都被人一一回答,但是楼主还是不放,楼主啊放放吧,你的疑问很多都是实践,没事到模具城转转就能看到的实践生产,至于楼主123,12345条的回答么,有这时间看看祖国美好的大好河山啊。楼主质疑过华佗的医术水平吗?因为华佗医术没有流传下来啊。唐骏这种假的不是照样活得有名有利的,楼主怎么不出来反击唐骏啊,这个才是真的真的假啊。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20 20:58
yicaiweiwei 发表于 2011-5-20 20:20
我自己以为是楼主更年期到了,人家在书中提的很多都是实践出来的真理,而楼主怀疑的都被人一一回答,但是楼主还是不放,楼主啊放放吧,你的疑问很多都是实践,没事到模具城转转就能看到的实践生产,至于楼主123,1234 ...

看了你的回复,我必需说两句:
1) 我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你怎么能那样想? 我都更年期了,那老查该怎么样了?哈哈哈...
2) 我只不过是不明白老查写的书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只不过是想让他本人说一下而已.你也去看看<模具工程>这本书吧!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我的意思是既然写就该写得明明白白.不要让人看得雾里看花.难道我说错了吗?
3)既然你怕你的那点东西被别人学了,你就干脆别说,老老实实干你的就行了.古语都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20 21:01
我再说一遍,我一点都没有否定老查的意思.
作者: 星球大战    时间: 2011-5-20 22:16
楼主看得可真透彻;
我从事模具加工近11年,只是关注模具的加工,而忽略了模具结构,只是略懂一二,后续可真得好好加油学习;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23 21:16
谢谢你热爱模具! 模具牵涉到的东西是很多的,模具加工和模具结构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加油吧!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26 12:45
对了,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都可以运用到模具上.就看你了.加油吧!
作者: yuanfei    时间: 2011-5-26 16:38
進入這個行業的時間越長反而覺得自己懂的東西太少了.
作者: why5947    时间: 2011-5-26 22:18
我对老查的文章看过一篇后,就再也不看了,因为我发现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他的想法是上个世纪的。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11-5-27 12:39
老查的东西还是有些想法的,就算是些小窍门和小创新吧,问题在于书里描述得有点模糊.让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就追求这效果,让你们去争,争不下就去找他,这样目的就达到了,计算蛮精明的.这也没什么不好.市场经济嘛!利字当头.但从这角度看,有点不像大师所为啊!
我的意思是老查应该写一本让业界轰动的书才对.让千万从业者受益以促进行业发展.这才是大师所为.
从这角度看.老查所为只不过是想赚些钱而已.我们期望太高了.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