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2008年江苏模具设计大赛命题方案值得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19 09:33
标题: 2008年江苏模具设计大赛命题方案值得商榷
今天偶然看到了2008年江苏模具设计大赛命题方案,我觉得从模具结构的角度考虑,还行,但成本不低.而从注塑成型的角度看,值得商榷,但答案说做了模流分析,但设计成这样,我不敢苟同,我和外籍模具工程师有过交流,他们也有同感,各位模具同行不妨也发表一下意见,权当交流.无妨大碍.



[attach]970583[/attach][attach]972450[/attach]

现我把论坛上一位模具达人的看法放在这,我认为他说到点子上了,与各位同行分享:
  评价一个浇注系统设计的质量,要同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联系来讲。  
   浇注系统最基本原则是要能顺利地引导熔融塑料充满型腔。对于每一套模具,要达到顺利充填,都有一个最小的塑料压力和温度,这个最
小的压力和温度在型腔充填的料流的最末端。而从注射机出来的注射压力和温度基本上是这个最小压力和温度加上成型过程中在浇注系统和型
腔中损失的压力和温度降。显然成型过程中损失越多,注射机需要提供的就越大。所以熔融塑料在通过浇注系统时,要求其热量及压力损失最
小。在正常的成型工艺条件下,流道中的压力降和流道长度成正比,也就是流道越长,压力损失越大(公式输入不便,各位有兴趣的自已查一
下)。而流道中塑料的热量损失等于塑料与模具的接触面积乘以温差乘以热传导系数。而接触面积又等于流道截面周长乘以流道的长度。同时
,浇注系统与产品中弯折也会造成流经的熔融塑料压力的较大损失,因此尽量减小料流的弯折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保证成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塑料的流动行程,这样既能缩短充模及冷却时间,也能提高成型效率,减小塑料用量,降低能量消耗
。由于流道比产品厚,流道冷却时间长于产品冷却时间(当然这是有利的,但长太多则加长成型周期。),同时流道料由于物理性能已降低,
往往不堪回用。所以在保证充模的前提下流道截面尽量小、长度尽量短。

    浇注系统要结合模具结构同时考虑,是否使模具尺寸减小、节约钢材或简化模具;会否造成锁模力的分布不均;温度在模具上的区域分布
是否平衡。不平衡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会在模具钢材上造成内应力,增添强度潜在问题,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一边注不满,一边出飞边。

    较长的流道应在末端开冷料井,以便容纳冷料和排除冷空气,防止冷料堵塞浇口或冷料和冷空气进入模腔。凡有可能产生冷料和留有冷空
气的区域最好能都开冷料井。

    流动平衡是流道系统设计时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则。从单个型腔的角度来看,它要求所有的流动路径应该同时以相同的压力充满;从
多个型腔而言,每个型腔都应在同一瞬时、以相同的压力充满。不平衡的流动将产生以下弊病:1,先充填的区域产生过压实。过压实可能造成
以下四个方面缺陷有:a.浪费塑料,b.不同区域的收缩率不同将导致塑件尺寸的不一致及翘曲;c.粘模、顶白;d.过高的应力状态将缩短塑件
寿命。 2,增加注塑压力。可能导致: a.先充填型腔出现飞边;b.需要加大机器的锁模力。3,不平衡的流动往往导致分子取向的不规则,引
起收缩率不一致,使胶件产生翘曲。

    流道的形状要便于加工和刀具的选择。在流道不分支时,截面面积不应有很大的突变;反之,流道分支时,截面面积有一定的变化是适宜
的。
   
    爪形浇口从一端进料可保证塑料在流入型腔时能沿着型腔平行方向均匀地流入,并保证空气在末端排出。但要达到这一点一般要求几个进
料点均匀进料,如果料流到达浇口的时间都不一致,谈何均匀进料?而且料流的末端如果排气不良,又怎么保证空气顺利排出。一般点浇口很
多都在进料点开俗称“入水坑”的凹坑,以利于塑料流动,降低料流冲击型腔壁的反压力,减少流速的降低。多点也进料容易产生熔接痕。

   浇口应设置在塑件最易清除的部位,同时尽可能不影响外观,最好能自动拉断。浇口位置造成两个面将留有痕迹,人工清除难保证外观质量
。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浇口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大,维修也不便。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09-11-1 12:02 编辑
作者: cu99    时间: 2009-10-19 09:48
我是新手,我不懂,我是來坐沙發的
作者: slmslm    时间: 2009-10-19 11:25
这不是查老的作品中的案例吗?有好几种方案哩,查老自己的设计是另外一种,但通过筛选,这种设计是最合理的!不知楼主“值得商榷”是指注塑难成形吗?可否先把你自己的顾虑再说仔细些,也好让大家有个讨论!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19 12:53
楼上说得对,正是他的浇注系统,你认为有什么问题吗?关于此类的浇注系统,一般资料上有很详细的论述,我就不啰唆了,他之所以排成这样可能是从产品结构和模具结构上的考虑,但从成型方面,我认为考虑欠妥.不知道三楼意下如何?谢谢!
作者: laun    时间: 2009-10-19 16:23
这样横着放啊?我不太懂,有几个疑问:
1,环形流道的脱模事怎么处理的?
2,产品的脱模怎么处理?直接顶在柱面上,很可能会留下比较大的顶出痕迹。
2,为什么不能使用三板式加哈夫滑块结构?
谁能小小的讲解一下?
或者把原题发一下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19 19:40
仍然期待更多的高手发表意见!仅仅讨论,但说无妨!
作者: yangseng    时间: 2009-10-19 20:27
学习了   谢谢了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10-19 20:38
这种浇口经常要用到的。
如果改成三板模哈夫结构的话,成本要将近翻一倍。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0 09:25
8楼你好!最主要从成型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欠妥的.而且排位怎么样?
作者: prifan    时间: 2009-10-20 12:14
怎么感觉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这样做的模具流道怎么出啊,难道还有活块不成,或者是为了减少模具高度、
加工业难做了,少不了一个抽芯,外形还是有分模线,还是三板模容易点,
作者: joyken    时间: 2009-10-20 16:31
不太懂。学习一下
作者: long0214    时间: 2009-10-20 22:37
只有一个图片看不清,所以不好发表什么意见!
只是觉得这样做流道不怎么好!要是竖起来可以会更好一些!
作者: zhangyi1977    时间: 2009-10-21 07:26
laun 发表于 2009-10-19 16:23
这样横着放啊?我不太懂,有几个疑问:
1,环形流道的脱模事怎么处理的?
2,产品的脱模怎么处理?直接顶在柱面上,很可能会留下比较大的顶出痕迹。
2,为什么不能使用三板式加哈夫滑块结构?
谁能小小的讲解一下 ...


1,环形流道的脱模事怎么处理的? ----------------------------------------直接上下模出.

2,产品的脱模怎么处理?直接顶在柱面上,很可能会留下比较大的顶出痕迹。---------不用顶针,直接B板弹出,震几下就可以保证自己主动掉落.

2,为什么不能使用三板式加哈夫滑块结构?--------------三板式模架贵多了,流道系统也更多,生产材料浪费更多,哈夫滑块结构每个产品要左右2个滑块,现在这种设计一个滑块就可以了.
作者: zhangyi1977    时间: 2009-10-21 07:28
long0214 发表于 2009-10-20 22:37
只有一个图片看不清,所以不好发表什么意见!
只是觉得这样做流道不怎么好!要是竖起来可以会更好一些!


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和你一样的想法,但想了30秒后就看出他的好处了.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1 13:27
非常感谢各位同行的意见,是的,他的设计方案,从模具结构来说,确实是认真思考过的.我觉得各位最好在网上把3D下栽看看产品的结构,可能理解会好一点.而且据说专家也是点评过的,况且产品上那几个字,真的让老板掏不少钱,但说真的,如果一个搞过注塑成型的人看到这样的方案,不知作何想法. 以下是这大赛题答案的链接,大家可以下下来看看. https://www.moldbbs.com/forum/thread-35099-1-9.html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09-10-21 13:33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2 12:49
有没有搞成型的哥们儿?能否发表一下权威说法?先谢谢了!
作者: czhai123    时间: 2009-10-22 13:54
我自己个人认为没有多大问题了,第一成型,他的原理与你三板模一样的,只是他的压力要加大,滑块脱模远一点,至于加工难,只是进胶那里有点麻烦而已,但从成本,大省一笔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10-22 20:00
stevengts 发表于 2009-10-20 09:25
8楼你好!最主要从成型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欠妥的.而且排位怎么样?


我说过这种浇口经常要用到的。
从成型方面考虑完全没有问题。
完全可以啤出检测合格的产品。
从图片看模具排位也没有问题。

本帖最后由 jjjxwei 于 2009-10-22 20:02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2 22:34
看来大家都没说到点子上,我一定等到说对点子的人出现.等待............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4 11:24
做做MOLDFLOW,
作者: sun1366326    时间: 2009-10-24 21:47
老查做模28篇  里面有介绍    可以去看看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5 12:34
《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第二十八篇 游龙戏凤 定叫岭南变江南,是这篇吗? 这本小册我看了一下,作为入门还不错,也就是说,每一招都只说个大概.知道有这回事,但很多细节并未涉及.让你象雾里看花,意犹未尽.做模具的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学不到细节,犹如隔靴搔痒,既然这本小册子有武侠的味道,我就做个比喻,都知道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历害,那你看了会使吗?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6 12:48
仍然需要讨论,顶起!
作者: zhang_1234    时间: 2009-10-26 19:47
成型浇口切断麻烦,流道可能留在滑块上,脱模也不可靠,感觉还是三板模好一些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6 21:25
请各位再讨论,我放了张模流图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7 17:35
请各位高手不惜赐教,我会连续上传整个模流分析图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8 08:14
看来大家都很忙啊!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8 13:35
今天看了一篇<怎样培养模具设计师!>现COPY一部分如下:" 首提一个基本的理念,什么是模具设计?我的回答是:设计者把怎样完善地将一套模具做出来和交出去的方法,通过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应用绘图工具或者是电脑软 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制造者。制造者(最好是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按设计者的图纸和工艺流程卡顺利地将模具做出来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全过程就是模具设 计。UG论坛2 }% Z5 k! h. l/ d2 l: T2 X6 p1 w4 n
www.ugsbbs.com1 O/ c1 w9 D. t7 e! h3 _; G5 p
        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多次在招聘模具设计人员时会问,你会做模具吗?你见过做模具吗?甚至会问,你见过模具吗?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会做模具, 没有见过做模具,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是模具专业毕业的,可是我没有见过模具,但是我会“设计”(画)模具。我毫不怀疑,这位应聘的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对 UG和CAD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同样毫不怀疑,一个小学生,拿着一支黄金做的笔(可能还镶了钻石),肯定解不了大学数学里的微分方程。UG论坛) Z8 L* {4 T" a! w
www.ugsbbs.com3 P: n, F7 ]! i, K+ ^% r. ]8 B: Z
        现在很多工厂的实际情况是,当要设计一套模具时,一个会使用软件的大学生在电脑前“画”,一个精通模具的老师傅在旁边讲,在动脑筋。目前绝大多数的工厂是这样的,你说,这二个人中,谁是设计师?谁也不是。前者称为“绘图员”,后者称为“老师傅”。

        由此可知一个合格的模具造型设计师不但精通所学的软件,例如:UG、CIMIT,并且熟悉模具制造流程,软件+模具双精通,才是一个合格的被社会所承认的模具造型设计师."

     我想请问这位作者,"一个合格的模具造型设计师不但精通所学的软件,例如:UG、CIMIT,并且熟悉模具制造流程,软件+模具双精通,才是一个合格的被社会所承认的模具造型设计师" 这个观点是怎么样得出的?
作者: lwming    时间: 2009-10-28 20:42
感觉没问题.
四点保证圆度.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8 21:36
楼上的,你好!谢谢你的回答,请你看看我放的模流图.不知对你的理解有否问题?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9 09:20
顶上去,让更多的高手看看
作者: ljwtjz    时间: 2009-10-29 11:19
请问这位设计仁兄有没有做刮料板!从图片上看真不敢苟同!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9 12:10
楼上高手,附上一张模具图供参考,请从全盘的高度考虑,希望看到更多见解.真想向各位讨教.




[attach]973188[/attach]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29 22:33
我知道大家都不愿发表意见.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30 11:49
今天也看了这篇文章 https://cmsa.icax.org/thread-1493-1-1.html
里面的观点是,1) 知道什么是模具,2) 会用3D或2D,3) 知道模具怎么样加工出来, 4) 有几十套的实战经验.
一个模具设计师 即可出炉. 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在作怪,是要误人子弟的! 一位同样从事过40年模具技术工作的德国工程师来我司作技术培训,我把他对模具的描述归为两句,1) 模具是一种昻贵的设备, 2) 模具行业是一个理论和经验并重的行业.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0-30 17:44
自己顶啊!今天周末,希望更多人讨论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 11:48
周五,日本客户为验收模具,我们公司来了日本的模具工程师,其中有两位50多岁的工程师,我通过翻译,拿这方案去请教.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样,我解释了一下这设计,日本的模具工程师听后,思考了一下说.不应该这样搞比赛.这方案按实际设计的话,是不应该的.
  https://dx.mouldbbs.com/viewthread.php?tid=425924&pid=6434476&page=2&extra=page%3D1 请链接这里.这位高手有话说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09-11-1 11:54 编辑
作者: lzhyi    时间: 2009-11-1 14:07
长见识了,学习下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 17:05
各位同仁, 1001招这本书,大家敢不敢评?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2 09:44
这是一位模具达人对一千零一招的疑问,我决没有恶意,只不过是觉得这世界敢说真话的人难得啊!而且评论非常在理.令在下佩服,现转载如下:

第11篇:
1.“只能在500吨上加工,每个产品的加工费要5元左右,假如在350吨上,每个的加工费只要2.2元。”多出来的2.8元是什么钱,仅仅电费没这么多吧?但除了电费还有什么?外协加工费?
2.“二个月后,模具按此方案做出来了”,前面不是说模具己做好了吗?改模要这么长时间?
3.560万,买一台500吨注射机都值得投入啊?固定资产嘛!而且购机、安装调试不用二个月吧?
4.“定模滑块本身带液压缸的。”用液压缸来锁模吗?此处的注射压力多大?哪里买的液压缸?真牛!!!多少钱一个???
5.液压缸如何装,不是“注塑机上放不下”吗?液压缸应该更占空间啦?
6.“你还别说,我们真的想过定模做二半的,产品是可以拿了,但是为了锁住二半模具,必须增加一个锥度的大框。模具的横向变成巨无霸,注塑机上放不下。难,难,难。”
不明白为什么模具的横向变成巨无霸,可能本人算术太差!!!既然“注塑机上放不下”,那么滑块不就打不开了吗?你的结构怎么可以???

第12篇:
1.“这个故事发生于1990年,我在“乔峰”(现TCL模具部)当模具设计主管的时候。”真是贵人多忘事,1990年你在哪???好象1993年才去吧?
2.经常称上海的“模具大王”,是在上海工作过还是学习过?你的技术与上海有何关系?上海模具水平很高吗?中国模具老大?别忘了,当时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军工企业全在内地的山里或荒郊野外,“山、散、藏”嘛!上海属于国防前沿,对面就是美军冲绳基地。
3.日本人真笨!!!犯这么简单的错误,而且对修模价格如此轻率,好象与通常所了解日本人非常不符,小鬼子一向以认真、死板、精明著称的!!!小鬼子绝对要你列出详细清单,而且公司同意吗?随意宰人可不是做生意的好方式!
4.本人所接触到的油缸抽芯,都装有位置感应器,本人所见有限,不知是不是标准结构。如此危险的抽芯,为什么没有位置感应器???
5.本人的印象中,注射机当开模力达到一定值后会自动停机报警而不会强行开模,不知是机台的问题还是调机人员的疏忽大意???
6.赞不绝口说明他们很外行,这个方案很不怎么样。首先,斜锁块需要封胶,与定模镶件的装配就有问题,斜锁块装配孔如何加工?弄不好斜锁块周边上下全部是飞边。其次,内抽块与动模镶件的配合同样存在麻烦,而且弹簧的弹力与抽芯的包紧力距离较远,会形成扭矩。为保证动模镶件强度,弹簧孔也不能做得太靠上。
7.这样的状况6天就全部搞定,真是神速!“动、定模的镶件全部被破坏”,还要做斜锁块、内抽块,全力做这个,其它工作暂停???

第13篇:
这样的模具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弹后模或者二次顶出都可以。德国人、英国人都是傻瓜笨蛋,唯我中华有英雄是吧???这么说中国的模具水平大大的高,因为有英雄必有产生英雄的土壤,此土壤绝不可能只产生一个二个。因此,对中国模具水平在世界的定位完全应该重新评估!!!

第14篇:
两方案对比,确有可取之处。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对竞标方式好奇,好象重大工程竞标而不太象模具。并且刚开一个小模具厂就能竞标几百万的生意,要么“小模具厂”说得太谦虚,其实规模具一点都不小;要么就是外资厂魄力非凡。不知“小模具”能否开增值税发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涉及法律问题喔!
另外小一号注射机肯定注塑成本会降低,但“注塑加工成本将减少60%”不知如何得出,不就是电费差别吗?其它都相同啊!

第15篇:
1.佩服!佩服!这么多年还记得这么清晰!看了半天本人都看不明白这些数目,就算5700元吧。19套大小有差别,按平均5700元也无不可。不过“钳工配椭圆孔”要1000元,不知钳工师傅工资多少,要做几天?事实上氮化也要钱啊。想法很好,算法不懂。长度都是330好象也不对。
2.“线切割一次成功内外二件”不知用多细的电极丝,不怕走飞边吗?氮化增加厚度来保证???

对16、17、18三篇的补充
第17-18篇:
6.这类产品非常容易产生真空吸附,好象并没有提到,也没有看到图上有相应的措施,所以脱模力才这么大,拉坏拉板。不管此篇内容是真是假说明你对此类模具还是有感受的,可惜不知问题所在。强形脱模产品不良率不小吧?不知当时塑件要求高不高?
7.“有时断了螺丝,就要落模,一上一下就要一天。”拉板属模外机构,不用下模就可以更换啦???可以多做几副,随时更换的嘛!一天这么久?
8.看你的叙述,拉板应该没有加套,加弹性套不就好很多吗?就象现有顶针板用弹簧那种原理???
9.油缸用于顶出的截面积与回位的截面积差别太大,这种油缸如果良好工作?

第16篇:
5.产品没有限位,会留单边滑块,脱不了滑块。

第16篇:
1.自己已承认是虚构,但只有这一次大家信吗?
2.型腔锁模力几乎是零???相对模具而言,注射压力是外力,没有其它外力如何平衡?初中生都不会信吧?
3.注塑机受到的反作用力仅仅是浇口部分的压力???通常所说注射压力实际上是压强,实际所受注射压力是投影面积乘这个压强,产品的投影面积哪去了???
以上两点是不懂还是其它?
4.产品从滑块上脱下来,怎么从模具上下来呢?虽出了型腔但仍在滑块中间啊??人手取???

第17-18篇:
1.600x400x400的产品要多大的模具?
    钢的密度为7.85,即长宽高均为1米的钢材重为7.85吨,而模具因为经加工去掉了一些材料,会轻一些。8吨多重的模具?为什么要这么大?
2.这套模具在84年如何加工?那时有加工中心?100%没有吧?当时线切割都只有少数厂有,电火花更是极其少见!那么多圆角,钳工修吗???
3.设计费3万元,按模具总价的20%收费,那么模具总价是15万,试问当时钢价多少?8吨多重的模具,没加工前要多少吨钢材???加工费呢?利润呢?
4.大家知道,油缸是有相应标准的,不是可以随便设计的,它的选材要求与导柱是不一样的。油缸都有许用最大油压,而且为了不漏油和运动灵活,配合精度要求相对要高很多(油缸工作时的压力跟运水中的压力显然不能相比,模具生产过程中运水漏水或漏油都时有发生)。这个导柱形油缸不知是哪里订做的?多少钱???
5.这么大的模具想必一定不是小厂可能做的,凡有一定规模的厂,涉及钱一定要发票的,不知当时可有开发票?
作者: rejun    时间: 2009-11-2 09:57
争吧,我只想说一句,设计方案没有绝对的最好,限于现有技术、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选定的方案只能是最优化的设计(即便其中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希望诸位明白!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2 10:06
楼上的,我不是非得争个输赢,确实设计方案没有绝对的最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设计方案至少是一个平衡的设计方案,因为这方案确实有明显的不足.这也体现了该设计师在模具上认识的不足.请问你,决定模具优良与否最有说服力的是什么?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3 09:22
我只不过是一名搞技术的,我只不过是以严谨的态度在讨论问题.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3 21:09
slmslm 发表于 2009-10-19 11:25
这不是查老的作品中的案例吗?有好几种方案哩,查老自己的设计是另外一种,但通过筛选,这种设计是最合理的!不知楼主“值得商榷”是指注塑难成形吗?可否先把你自己的顾虑再说仔细些,也好让大家有个讨论!



这位老兄,我把你想要的东西放在一楼了,可否有高见?另外你可有查老自己设计的另外一种方案,能否共享?谢谢!
作者: lwming    时间: 2009-11-3 21:44
stevengts 发表于 2009-10-28 21:36
楼上的,你好!谢谢你的回答,请你看看我放的模流图.不知对你的理解有否问题?


软件算的最佳进料位并不一定最佳,只是相对于流动最佳.
应用于模具必须折冲.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3 23:50
lwming 发表于 2009-11-3 21:44


软件算的最佳进料位并不一定最佳,只是相对于流动最佳.
应用于模具必须折冲.


但是, 模流图说的也是很明显的,你细细看看.这个"折中"的说法你应该多斟酌
作者: hehua123    时间: 2009-11-3 23:57
受教了哦,呵呵
作者: lwming    时间: 2009-11-4 22:39
如果一点进胶你的模流图肯定是对的.
问题是人家采用的是四点进胶,情况就不一样了.
你试着用四点进胶的方案模以下看看

本帖最后由 lwming 于 2009-11-4 22:46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6 10:44
lwming 发表于 2009-11-4 22:39
如果一点进胶你的模流图肯定是对的.
问题是人家采用的是四点进胶,情况就不一样了.
你试着用四点进胶的方案模以下看看

  非常惊讶你的高见哦!按照你的逻辑,模流分析毫无意义.因为注塑系统是被很多设计师容易忽视的因素.而是把焦点集中在模具脱离上,这不奇怪,因为很有水平的很多设计师就是在模具车间成长起来的.对注塑车间他们也就是逛逛而已,甚至逛都没逛,然后他们做了主管经理,又继续传承他们所谓的经验。仅此而已。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6 21:26
今天是周末,有问题请大家不妨直说.
作者: 甲壳虫战士    时间: 2009-11-7 09:18
做三板模还不是一样,这样做滑块抽芯可以顺便把流道让出来,没看懂的仔细看下,进胶口是从侧面进胶的,就象是打底进胶一个道理,这样滑块刚好可以封住产品又可以把流道分到前后模去,这样开模应该要先抽滑块吧,不然滑块不容易从流道中脱出来吧!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8 16:04
甲壳虫,你好!对你的回复,我首先感谢,不过不好听的话我还是要说,我觉得你的功力还得磨练.如有得罪,请多包涵.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8 16:17
其实技术的获得,我想说说我的感受,我觉得这完全靠个人的努力付出,那种单想靠走捷径是不可取的.更不要迷信什么权威人士.胆大心细,勇于实践,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融会贯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功近利.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9 15:09
看来说真话容易得罪人啊!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0 10:13
感谢55楼的支持.看这阵势,我觉得不能说太多了.否则在模界没得做了.
作者: JINYEBUSHEFANG    时间: 2009-11-10 15:25
好动系,我看行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1 09:49
其实作为模具设计师,很多人都参加过方案审定会,特别是一些公司尚未做过的.设计,钳工,CNC,成型的各持己见.这时你会收益很多.而不是靠个人的冥思苦想.
作者: andy50922    时间: 2009-11-11 13:41
这种结构做了很多,但不是用在这种形状产品上.优点是结构简单;但是去胶口不易,痕迹明显,且各个进胶口进胶时序不一.对低端产品还可;高端的不易控制品质.怎么用,何时用何种结构是多因素决定的.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2 09:48
andy50922 发表于 2009-11-11 13:41
这种结构做了很多,但不是用在这种形状产品上.优点是结构简单;但是去胶口不易,痕迹明显,且各个进胶口进胶时序不一.对低端产品还可;高端的不易控制品质.怎么用,何时用何种结构是多因素决定的.

  这位同行的回答才有点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味道, 是的你说得没错,但是这种进胶方式对模具结构来讲是简单了很多,但从成型方面来讲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做模流分析或者和一位对成型很在行的工程师讨论讨论,或许你会收获很多.评估模具的优劣,并不是说你能通过试模,或者小批量没问题,就说该模具好.效能和稳定的品质保证是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3 09:22
今天是周末,期待更多的人加入讨论.我很期待与各位讨论.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3 11:10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一般一出二的流道好象不是这样排的,你们可以看看其他的一出二的流道,第二,对于盘型流道转爪型排位入胶是有条件限制的.具体的,可以去找相关资料看看,我现在忙着.没时间写这么多.不好意思.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4 14:40
今天是周末,期待更多的评头论足.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16 11:14
看来问题已经解决,但我认为大家好象对讨论问题没什么兴趣
作者: changch    时间: 2009-11-16 17:49
下来看了一下图 结构很上不错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22 14:47
好的模具方案必须使模具使用是高效的,因为模具行业有句老话,模具就好比印钞机,如果单单这印钞机很漂亮,但效率不好,我看谁都不喜欢!

本帖最后由 stevengts 于 2009-11-22 15:01 编辑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24 23:46
退休工程师免费培训班PK应试教育   大学一学期的课程,4小时就能教会   龙网常州晚报讯  在大学教程中要安排32学时的课程,一位退休工程师只要4个学时就能将其教完。所教的对象只要是在工厂工作过,

看得懂图纸,没有学历要求。   CAD制图目前在模具制造行业也是一门热门的技术。要做好模具,就必须先画好图纸。在以前,模具图纸都是用手工画出来的,随着电脑普及,CAD画图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大学课程设计中,CAD画图教学被安排设计为一学期32学时。但一些模具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会熟练画图。   查鸿达是一名退休工程师,曾供职于深圳国辉模具公司,是广东模具业的知名人士。今年5月,退休后的查鸿达受常州市模具工业协会之邀来常培养模具人才,准备利用暑期,免费为社会培养CAD绘图人才。查鸿达将学生的门槛放得很低:只要在车间里工作过,看得懂图纸,没有学历要求,都可以免费参加他的培训班。   据了解,目前高校中最流行的CAD软件是AutoCAD,在这些教材中,每个章节都要讲很多命令,学生学完这些命令后仍不会用AutoCAD软件制图。而查鸿达在教学时,从来不教学生命令,直接让学生跟着自己画,从而简化了大量的无效命令,缩短了教学时间。   查鸿达给学生上课从来不带书本,也不允许学生带书本,只强调学生练习。六月底在常州开第一期培训班时,他把4学时分放在4天,每天上课一小时,其余时间由学生练习。4天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画图了。记者采访时,在查鸿达的教学机房里,看到一位仅有初中文凭的学生用5分钟时间,熟练地在电脑上用CAD制图画出了一个零件的模型。   据介绍,在上大学之前,查鸿达就已经是武进薛家一家模具厂的厂长。1978年恢复高考后,查鸿达考入镇江农机学院,攻读拖拉机设计专业。1994年,查被香港国辉模具公司聘为教授级总工程师,在工作中他感到培养了后备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起初,用他的方法培养一名CAD熟练操作工,要20天的时间,后来只需20学时,最后压缩为4小时,这在一些大学教师眼中是不可思议的。   常工院机电学院一位教授对此表示,查老师的教学方法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他将观摩查老师的教学现场,并将查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殷益峰)




4小时学会???不知哪个厂愿意要?难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作者: jsdtzjm    时间: 2009-11-25 16:02
stevengts 发表于 2009-10-29 12:10
楼上高手,附上一张模具图供参考,请从全盘的高度考虑,希望看到更多见解.真想向各位讨教.




973188

这样做我个人认为,省不了多少,产品很长,此种方法可以,
产品不长,坚起来做无论从模具寿命,注塑情况都相对来说好
一点。
作者: stevengts    时间: 2009-11-26 21:04
高效才是硬道理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