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复位问题来了,烦5000W产品的模具 [打印本页]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3 22:38
标题: 复位问题来了,烦5000W产品的模具
一出60.产品高4全自动生产(客户估计划会生产5000W个产品)
续"
潜水.改成大水口.
延迟时顶出,先顶水口顶,再顶司筒,自动掉料


注意,一定要合模前复位,产品太轻会粘在司筒面的
(模心是调718大约,没有处理,只是用普通铰刀铰出来的.用手试过孔是非常顺的)
现在出现问题了,试了几次就是生产1000-3000模时),弹簧不能自动复位(模有60条司筒的,不是十条8条),打开模后,初步发现是司筒管模心孔拉伤,请问有什么方法解决,每次都是生产到1000-3000模是就这样了,能不能加搞装置强行复位,不理司筒和死活?
能在我想了氮化模具可以吗?会不会难点拉伤?氮化会不会变形的?

本帖最后由 web_eye 于 2009-7-15 21:06 编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3 22:42
伏式夹角现在45度夹角,想问问更为合理的夹角度数多少为宜?ABS料的,。可以搞大一个吗/

本帖最后由 web_eye 于 2009-7-3 23:57 编辑
作者: caozhixiang    时间: 2009-7-3 23:13
2# web_eye
为了克服此种现象,可以在流道上做凸起,使流道在顶出时就变弯。
潜伏浇口的角度,一般跟肋的高度,以及产品塑料及加工有关,没有一个标准的数值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7-3 23:37
产品总高才4.50mm,如果潜水的话,潜浇口上面位置将非常单薄,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从图面上看,你的主流道设计为直径7.00mm,如果真的大批量生产,水口料所占的比例将会很恐怖。
既然是潜水,当然是利用塑料的形变强行顶出,但是从图面看,潜水位基本没有形变空间。
至于浇口位不漂亮,建议型腔热处理。你也可以将浇口设计成半圆型,就是潜浇口用放电加工,
铜工头部圆形刚好破型腔一半,这样浇口断面要漂亮一些。
作者: 干锅肥肠    时间: 2009-7-3 23:39
这个浇口太生硬了,仅仅是“画”上去的,完全类似抽象画。

潜伏浇口不是这么设计的。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3 23:41
客户要求潜水的话,水口料所占的比例哪是客户问题,最烦的是潜浇口上面位置将非常单薄。你所说的半圆型,实践中有没问题的?容不容易断胶在入水口哪?

本帖最后由 web_eye 于 2009-7-3 23:47 编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3 23:50
jjjxwei 发表于 2009-7-3 23:37
产品总高才4.50mm,如果潜水的话,潜浇口上面位置将非常单薄,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从图面上看,你的主流道设计为直径7.00mm,如果真的大批量生产,水口料所占的比例将会很恐怖。
既然是潜水,当然是利用塑料的形变 ...
当然是利用塑料的形变强行顶出,但是从图面看,潜水位基本没有形变空间。
这我不明白,本人没有做过潜水的,请指教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7-3 23:55
如果客户要求潜水,建议做硬模。
潜水角度取35-40度(与分型面夹角);潜水位太单薄,就算型腔热处理,生产时间长了潜水位也会塌陷。
要注意给潜水位留形变空间,如此小的产品,流道尽量做小一些。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3 23:56
干锅肥肠 发表于 2009-7-3 23:39
这个浇口太生硬了,仅仅是“画”上去的,完全类似抽象画。

潜伏浇口不是这么设计的。


能不能帮我画一下啊,小兄弟非常感多谢的,,本人没有做过这种的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7-4 00:05
不但要给老板赚钱,还要给客户省钱。
做到双赢,生意才会长久。
至于半圆形的潜水,我估计你理解错误。
我说的是用潜水铜工EDM放电时,深度控制在铜工头部的圆形刚好破型腔一半。
潜水还是圆锥形(姑且算圆锥吧)只是潜水和产品连接处断面形状为近似半圆。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4 00:12
jjjxwei 发表于 2009-7-4 00:05
不但要给老板赚钱,还要给客户省钱。
做到双赢,生意才会长久。
至于半圆形的潜水,我估计你理解错误。
我说的是用潜水铜工EDM放电时,深度控制在铜工头部的圆形刚好破型腔一半。
潜水还是圆锥形(姑且算圆锥吧) ...


我明白了,潜浇口上面位置将非常单薄,如果将45度改成35度,哪可以没有哪么单薄。ABS料,35度,顶出会不会是一个大问题,水口继在潜口上?
作者: jjjxwei    时间: 2009-7-4 00:33
一般来说潜水的角度都是取40-45度,遇到潜水位置型腔很浅的情况,最大可以取到35度。
水口不会断在潜胶口里面。
但是如果如你上图所示是肯定会断水口在在潜胶口里面的。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4 07:51
jjjxwei 发表于 2009-7-4 00:33
一般来说潜水的角度都是取40-45度,遇到潜水位置型腔很浅的情况,最大可以取到35度。
水口不会断在潜胶口里面。
但是如果如你上图所示是肯定会断水口在在潜胶口里面的。


哪让么潜..请指教
作者: yzrbj    时间: 2009-7-4 10:15
这样画,水口顶不出来,会断在里面,因为没有变形的空间。
还有JJJXWEI兄弟说的是入水口形状是"D"形,你现在画的做出来的是“O”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4 13:46
大家帮帮忙吧
作者: 99793062    时间: 2009-7-4 21:07
牛角进胶潜在底部,进胶点做偷料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4 22:27
还是不明白,有图吗?
作者: laplaplap    时间: 2009-7-4 22:54
做硬模入水点比较耐用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5 22:25
求大家帮下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6 12:59
急啊............
作者: fsyfch    时间: 2009-7-6 13:23
大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还急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8 16:56
标题: RE: 求大家帮下我潜伏式浇口设计(我很重要的一套模)
彈性是很重要的,要離主流道有一小截距離
才能順利脫離,生產中避免自動封穴
進入角度與進澆錐度可以自行微調
[attach]938849[/attach]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8 16:59
如果怕零件太弱而將45度角改的更平的話
更會有彈性不足的問題
那麼分流道要加更長些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8 17:08
至於前面一些爺們所提到的
澆點形狀
橢圓,半圓以及全圓
都是因為電極製作所形成的差異
請參考
[attach]938851[/attach]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8 18:58
看了robinwu60 受益不浅! 但请看图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8 20:44
yzrbj 发表于 2009-7-4 10:15
这样画,水口顶不出来,会断在里面,因为没有变形的空间。
还有JJJXWEI兄弟说的是入水口形状是"D"形,你现在画的做出来的是“O”



应该怎么样啊,产品距离定好了12mm.产品高4.5..流道多大才好?
作者: 56989    时间: 2009-7-8 20:47
顶!!!!!!!!!!!!!!!!!!!!!!!!!!!!!!!!!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8 22:10
因為不知長度多大
推測一出60穴=產品是很小的(成品單重不足1克吧)
若為冷流道模具的話,的確主流道或許需要大些,分流道就可小些(也有助於射出加速)
因為不知樓主60穴的排列法,所以流道請自行考量足以供應一模膠量
由於產品高度僅4.5較低,澆點過低的話,怕頂出時會拉裂(破損)產品(參考圖約剩2mm)
至於0.5mm零件強度我認為應該是還好,況且若想增加的話,入澆點又會向下移
若真的很擔心,進澆點可先以0.5大小進行設計(進澆錐度也可縮小為20~25度)試模,後續再依狀況增加
另外;就因潛入式進澆零件強度略差,所以將進澆點拆為鑲件零件以便更換,是較常見的方式

本帖最后由 robinwu60 于 2009-7-8 22:32 编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8 23:00
28# robinwu60
作者: hnxx8848    时间: 2009-7-8 23:21
没问题,依25L放心做。
有做过1.8产品的潜水,好几十万模都没问题。材料还是加纤的。LCP E130I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9 09:09
小物件使用潛入式進澆點
還有件麻煩事
就是塑品頂出時容易會亂飛彈
最好裝置擋板,否則耗損將比較嚴重


ps. 抱歉,我沒有QQ
       新人連發短消息的權利都沒有...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9 09:15
hnxx8848 发表于 2009-7-8 23:21
没问题,依25L放心做。
有做过1.8产品的潜水,好几十万模都没问题。材料还是加纤的。LCP E130I



提到材質
樓主好像沒說您的產品使用啥規格塑料
若是流動性好的話,主流道3~5mm直徑應該足夠了
一般來說會先作小,真的不夠時再逐漸加大
依您的圖面看來,流道頂針也還可以縮小一些
作者: hnxx8848    时间: 2009-7-10 15:12
31# robinwu60
很对
作者: tsq2008    时间: 2009-7-10 17:20
胶口相对比较生硬但45度不是解决不了。希望各位英雄想更好结构解决此问题
作者: xiaohailong2009    时间: 2009-7-11 10:05
大批量生产,水口料所占的比例将会很恐怖,可能用热流道会省很多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1 13:05
现在改成大水口.二次顶出,全自动生产,今晚试模
热流道没有用过,.设备上要加多小钱?
作者: 498431105    时间: 2009-7-11 16:01
入水安25楼第二个图做就好,分流道3MM够大了。不用做2次顶出,只要水口延时顶出就好了。只见意!入水要注意平衡
作者: as65810949    时间: 2009-7-12 21:57
1。流道太大了2.这种潜伏式对4.5mm深的产品顶出裁剪不好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2 22:13
498431105 发表于 2009-7-11 16:01
入水安25楼第二个图做就好,分流道3MM够大了。不用做2次顶出,只要水口延时顶出就好了。只见意!入水要注意平衡



是改成延时顶出,不用潜水了,你能分享一下这机构吗?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14 09:15
web_eye 发表于 2009-7-12 22:13



是改成延时顶出,不用潜水了,你能分享一下这机构吗?


塑品頂出時應該還是比較容易會亂飛彈
您打算先頂成品或先頂流道呢?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4 12:58
40# robinwu60

问题:
一:这产品是一定要先顶水口针的,不然先顶产品会带流道一起出的,不能自己剪料.!
第二,司筒一定要顶出自动复位,不自己复位.有个别产品就粘在司筒面(产品太小,重量轻),
第三:顶出定是司筒.不是普通的顶针,你哪装置用不了

模具已在生产中了,等会上传结构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5 20:56
现在出现问题了,试了几次就是生产1000-3000模时),弹簧不能自动复位(模有60条司筒的,不是十条8条),打开模后,初步发现是司筒管模心孔拉伤,请问有什么方法解决,每次都是生产到1000-3000模是就这样了,能不能加搞装置强行复位,不理司筒和死活?
能在我想了氮化模具可以吗?会不会难点拉伤?氮化会不会变形的?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16 09:23
1. 是否有作讓位孔 , 使司筒干涉長度縮減一些
2. 確認頂出板孔直徑與司筒是否有間隙(加工廠家經常沒有作間隙)
3. 頂出板司筒頭部是否過緊
作者: liangting    时间: 2009-7-16 09:26
有可能原因:
1:模温升高,模具或司筒变形造成不顺烧死。
2:弹簧疲劳,失去弹性。
解决:
1:司筒表面氮化处理HB900至1000。检查模具模仁材料。
2:加中托司。
3:加弹簧。压缩比尽量保持在30%左右。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6 11:38
多谢上边两位的指导
robinwu60
1. 是否有作讓位孔 , 使司筒干涉長度縮減一些,     (作了,45厚作了大约10mm)
2. 確認頂出板孔直徑與司筒是否有間隙(加工廠家經常沒有作間隙)( 有0.5mm間隙)
3. 頂出板司筒頭部是否過緊 (是有点紧,不过装配哪时很顺的,,如果松了是不是会好一点)


liangting

有可能原因:
模温升高,模具或司筒变形造成不顺烧死。(同意,不知怎么解决)
弹簧疲劳,失去弹性。(哪点有点可能,拃模看是孔与司筒紧死为主因)
解决:()
; 司筒表面氮化处理HB900至1000。检查模具模仁材料。(发现不是司筒伤,是模心,氮化模心会不会好点,氮化会变形的吗?)
加中托司。(这是什么来的,用何作用,原理是什么)
加弹簧。压缩比尽量保持在30%左右。(弹簧5条,回针位,加中间的哪条水口针的位置)

本帖最后由 web_eye 于 2009-7-16 11:47 编辑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6 22:13
帮忙下啦,为什么到了一定数量就这样
作者: sxleifeng    时间: 2009-7-16 22:28
首先,你这样的情况是丝筒烧伤,所以导致丝筒不回位,而导致这样的原因是由于弹簧力太大,回位过快,造成烧伤,建议你有液压方式退丝筒,这样退丝筒时候的速度比较平稳,但是生产速度会减慢一些,可是你这么多丝筒也只有这个速度了,我们厂很多都是这样的!
作者: sxleifeng    时间: 2009-7-16 22:31
还有哦,你的丝筒孔建议用慢走丝加工,铰刀是达不到表面光洁度的!
作者: sxleifeng    时间: 2009-7-16 22:34
web_eye 发表于 2009-7-3 22:38
一出60.产品高4全自动生产(客户估计划会生产5000W个产品)
续"
潜水.改成大水口.
延迟时顶出,先顶水口顶,再顶司筒,自动掉料


注意,一定要合模前复位,产品太轻会粘在司筒面的
(模心是调718大约,没有处理,只是 ...


强行复位,可以用液压,但是也不能说,不理丝筒的死活呀,丝筒烧伤了,丝筒孔越来越大,到时候边上会走披风的,那个时候你就惨了,你的丝筒孔要重新加工了!
作者: sxleifeng    时间: 2009-7-16 22:40
robinwu60 发表于 2009-7-16 09:23
1. 是否有作讓位孔 , 使司筒干涉長度縮減一些
2. 確認頂出板孔直徑與司筒是否有間隙(加工廠家經常沒有作間隙)
3. 頂出板司筒頭部是否過緊


这个问题是有的,装丝筒的时候一定要试一下,是不是很顺滑!一般是没有间隙的,要自己抛间隙的!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6 23:32
50# sxleifeng
,装丝筒的时候很顺滑,是模心伤,不是司筒
作者: BINGECHEN    时间: 2009-7-17 00:12
1从你的排位看,后模肯定是没走水.
2这么多丝筒,不加中托司(推板导柱),烧坏没商量.
3采用潜伏浇口产品间距12肯定不够,而且从顶流道顶针看流道太大,分流道难变形
4建议换后模,流道延时顶出.这种模应该是全自动生产的
作者: cyc840129    时间: 2009-7-17 09:51
楼主给的两条信息:
1.一出60.产品高4全自动生产(客户估计划会生产5000W个产品)
2.模心是调718大约,没有处理
疑问如下: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计算模具寿命是83.33333万啤(不知道我算错没有?),通常我们用P20料模具寿命是20万啤,NAK80料是50万啤,H13料是100W啤。718是P20的升级版,718H是预硬的,出厂硬度大概是HRC 36-40。。。(如果718不处理,出厂硬度比718H低得多),那么,此硬度比NAK80(HRC 38-42)还要低,请问,怎么能够保证83.333333万啤的模具寿命?
另:
通过排位看到两点:1.运水只有2条6mm的,运水冷却范围是直径的3~5倍,这个是公认的,这样有很多产品都没有得到冷却,如果只是小批量,那应该没问题,可是83.333333万应该不算小批量吧?
2.司筒很多(60支),怎么不加中托司给顶针板导向呢?我们以前每套模都加,现在有60之司筒,如果没有导向,很容易烧死。。。能说明下为什么没有中托司吗?
请指教。。。
作者: senengineer    时间: 2009-7-18 00:20
赞成53L意见
作者: cyc840129    时间: 2009-7-18 11:38
怎么没有人关注啦,楼主能回答下我53楼提出的问题吗?
作者: web_eye    时间: 2009-7-18 13:18
53# cyc840129


本人今年从压铸部调到 塑胶


1.一出60.产品高4全自动生产(客户估计划会生产5000W个产品)
2.模心是调718大约,没有处理
疑问如下:  e" p" f" N6 p3 c9 o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计算模具寿命是83.33333万啤(不知道我算错没有?),通常我们用P20料模具寿命是20万啤,NAK80料是50万啤,H13料是100W啤。718是P20的升级版,718H是预硬的,出厂硬度大概是HRC 36-40。。。(如果718不处理,出厂硬度比718H低得多),那么,此硬度比NAK80(HRC 38-42)还要低,请问,怎么能够保证83.333333万啤的模具寿命?
*(我们厂普遍调718.调718硬度听说是三十多度,哪些我不怎知了,只知比普通哪些硬一些,贵一些,可以生产100W啤以上的,不是吹水,哪些小产品我们常生产的都没问题,有时只是换一下顶针,,哪些产品要求不高)
K# }0 _4 L$ b
通过排位看到两点:1.运水只有2条6mm的,运水冷却范围是直径的3~5倍,这个是公认的,这样有很多产品都没有得到冷却,如果只是小批量,那应该没问题,可是83.333333万应该不算小批量吧?(运水我前系不大了,用手摸模具是暖的,比在太阳下晒的铁还暖)
司筒很多(60支),怎么不加中托司给顶针板导向呢?我们以前每套模都加,现在有60之司筒,如果没有导向,很容易烧死。。。能说明下为什么没有中托司吗?9 A" e- O, V4 J8 r- r  G3 B
请指教。。。 (小弟经验不够,以前做压铸模是几十条司筒一样是哪样啤.中托司哪个没有见过听过,.这或者是我这次失败之处了,)




现在开了4天4夜,生产了3.5W啤(小修了七8次了),先啤5w交差,准备下模要大修了,加中托司了,哪个能指教一下中托司的做法吗

本帖最后由 web_eye 于 2009-7-18 13:27 编辑
作者: liangting    时间: 2009-7-18 13:44
中托司外面有卖的,贵的有,便宜的了有.顶针板处的套有两种,一种是两套式,就是上下顶针板各一个.一种是一套式,两个套连在一起的.

模胚要上CNC时,要把顶针板装上回针码死,分中..装套的孔要大0.04MM左右方便装模时调整.中托司草图如下。

如果精度要求高,还是弄到原模胚厂加吧.

本帖最后由 liangting 于 2009-7-18 13:56 编辑
作者: cyc840129    时间: 2009-7-20 17:16
为了保证中托司的定位效果,最好让模胚厂加。。。
如果一定自己做的话,建议几块板叠在一起加工,还有楼上所说的那个插入B板至少20mm那点,我们通常做法是不接触B板,或者在B板上避空。。。
作者: robinwu60    时间: 2009-7-21 19:28
E.G.P一般做法如下圖
[attach]942882[/attach]

但以目前模具已大致完成的情況下
頂出導柱(套)組並不一定要插入B板
因為若同心度不佳的話可能造成反效果
甚至只要以準確的長度夾在B版與固定板間即有效果
一般情況連不作定位銷及下方螺絲不鎖 , 也都還好
[attach]942881[/attach]

本帖最后由 robinwu60 于 2009-7-21 19:33 编辑
作者: 湖一刁    时间: 2009-7-22 17:34
据来没有顶板导柱
作者: xiang431    时间: 2009-7-22 23:59
5000w个啊,那潜水口处不管怎么处理,(电极加工时刚好破成型面,不要完全打通,保证缺口下面有点刃口,顶出时就会很容易切断)估计100W模后就会出问题的,718也太差了点,而且还不是热处理的模具,建议用好的料,然后热处理,丝筒建议买氮化的,顶针孔最好慢走丝,不想慢走丝的话,起码也找个中走丝加工,这样才能保证顶针孔壁上一定的表面粗糙度,用手试很顺不能代表在生产的是很很顺,因为模温一起来,材料是会热胀冷缩的,我们这里这种情况非常明显,比如热流道的模具,前模温度起来了,与后模的温差太大,合模就是合不起来
作者: ZHMKING    时间: 2011-9-2 13:44
dongdongdongdong         
作者: 13537435971    时间: 2011-9-2 20:47

作者: loujinyi    时间: 2015-12-13 14:01
好东西 顶起来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