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讨论直齿圆锥齿轮齿形夹具的加工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8-27 15:13
标题: 讨论直齿圆锥齿轮齿形夹具的加工方法!
加工条件:
用途:数控车床用齿形夹具(详见图片);
材质:GCr15;硬度:62HRC;
刀具:整体日立涂层铣刀(最后一刀精加工齿面使用CBN刀具);
机床:Fidia立式加工中心HS664,最高转速,36000;
工艺:详见程序单
毛坯:除了齿部不加工外,其余区域余量很小,可以忽略;
验收标准:齿距累积误差不大于0.03mm(本次实际达到0.013mm);

发贴是为了请大家帮忙找找工艺、刀具、程序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希望寻找到更有效的加工方法。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8-28 08:27
期待热心肠出现!答疑解惑!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8-29 17:19
大家可以看看程序单,整个加工用时12小时,粗加工用时就占了一多半,接近8小时,请高手支招,看看有没有办法提高开粗效率?用什么刀具、用什么软件都可以提供,先谢谢了,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9-3 14:32
模型在附件中,step格式的,有兴趣的研究一下吧!

难道我要唱独角戏!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9-5 21:30
各位研究过的老大留句话吧!期待大家提建议!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9-10 08:16
难不成大家搞PowerMILL就是玩玩软件,怎么碰到实际问题连个人影也不见呢?

喝喝,我等得花儿也谢了,我等得虫儿也上吊了!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1-4 14:23
好久不来,这次看到你发这贴,和兄弟你交流一下我用的参数吧。
对于这种定位体 我基本上是四道工序:
1。D4R1开粗(用三菱涂层刀 )   S9000 F 3000~4000 径向余量0.15 轴向余量0  轴向切深0.08.径向步距50%D. 以楼主的工件来看,估计开粗最多2小时左右可以完成
2. D3R1.5 半精    S10000  F2000  余量0.05  轴向吃深0.1 。楼主的工件大概1小时不到可以完成
3. D3光刀 (用三菱涂层刀,用不起cnb,所以此刀做出来的齿形,由于刀具磨损,变形量应当比CBN做出的大。)   S15000  F2000    轴向吃深0.05   这一步 是对精度形成的最关键步骤。对fidia hs664 机床来讲,service 中的lookahead 向前看参数 即"加减速"功能,对精度起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 这个时候要把lookahead的参数调整为精加工专用参数,即在满足效率的同时 ,尽量把参数调小。 调整后,精加工楼主的工件,估计2小时左右可完成。
4.d6r0.5 光外圆   5分钟

最后整个工件 总耗时6~7个小时。绝对不会超过10个小时。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1-4 14:31
我公司的验收标准是 齿圈跳动为0.02以内,我这没有三坐标,所以用土办法径跳仪测量,此工艺可达到0.015内的跳动精度。按我的理解,贵司应该是用三坐标来检查定位体的齿距累计误差吧?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5 16:15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在WorkNC版的留言,交流一下:

1)精加工用平底刀,怎么加工配合面呢?岂不是一道一道的刀痕,莫不是用5轴、采用平底刀侧刃一刀光一个配合面?

2)粗加工为什么将轴向余量设成0呢?没有余量?这个我不懂!另外,抬刀太多怎么办呢?你是用Powermill编程吗?我觉得抬刀太多了!有什么好办法,在另一个帖子里我找到一个补面的办法,想问问你的做法,方便可以把项目文件上传吗?贴个图也行啊,呵呵。

3)我目前在江苏泰州地区工作,公司专业锻造直齿圆锥齿轮,这个是机加工时车安装面的夹具。能介绍一下你的情况吗?期待交流。

我这里用MM公司的齿轮综合检查仪Sigma3(蔡司三坐标也可以)测齿距累积误差。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8 10:08
哎呀,不好意思了,精加工不是用的D3而是D3r1.5球刀 是笔误啊,呵呵~

粗加工轴向余量为0的意思及就是 在深度方向上 开粗的时候就加工到位,深度方向上不留余量,这个设置呢 也没特别的用意,个人习惯把,因为这样的话 假如造型的最底部 有平坦面的时候,精加工的球刀刀尖就不需要走到了,尽量避免球刀刀尖磨损吧。

我powermill和 ug都用,加工定位体这种形状 我是补面后加工的, 就是把定位体外部方向上的齿形缺口,延伸后,补上,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了,保证整个齿形能生成 无抬刀的等高路径。。当然这种做法有点钻牛角尖了,也就图个刀路好看,毕竟,事实上补面的时间 和所节约的抬刀的时间 未必能相抵消,呵呵。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公司和你是同行,在江苏江阴,定位体用途是和你司一样的。有机会多交流哦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0 15:05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8 10:08 发表
哎呀,不好意思了,精加工不是用的D3而是D3r1.5球刀 是笔误啊,呵呵~

粗加工轴向余量为0的意思及就是 在深度方向上 开粗的时候就加工到位,深度方向上不留余量,这个设置呢 也没特别的用意,个人习惯把,因为这样 ...


呵呵,你有没有看过我在WorkNC的帖子里贴的图呢(https://www.icax.org/viewthread.php?tid=432918&page=4#pid7355329)?我们的做法是一样的啊。

你们公司也做这种直齿圆锥齿轮夹具吗?不知道是接触面是怎么设计的,是平面呢?还是曲面?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3 09:32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8 10:08 发表
哎呀,不好意思了,精加工不是用的D3而是D3r1.5球刀 是笔误啊,呵呵~

粗加工轴向余量为0的意思及就是 在深度方向上 开粗的时候就加工到位,深度方向上不留余量,这个设置呢 也没特别的用意,个人习惯把,因为这样 ...


"加工定位体这种形状 我是补面后加工的, 就是把定位体外部方向上的齿形缺口,延伸后,补上,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了,保证整个齿形能生成 无抬刀的等高路径。当然这种做法有点钻牛角尖了,也就图个刀路好看,毕竟,事实上补面的时间 和所节约的抬刀的时间 未必能相抵消,呵呵。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想你说这段话的时候忽略了以下这些因素:这样做不但刀轨更加光顺,并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刀具频繁抬刀、下刀对机床系统造成的加、减速冲击,这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都是很有伤害的,对吧!所以这个不能理解为钻牛角尖,软件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做是很明智的,你认为呢?不但是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整个制造系统的优化,期待更多的人加入讨论,呵呵。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3 12:18
原帖由 moxiaobu 于 2008-12-10 15:05 发表


呵呵,你有没有看过我在WorkNC的帖子里贴的图呢(https://www.icax.org/viewthread.php?tid=432918&page=4#pid7355329)?我们的做法是一样的啊。

你们公司也做这种直齿圆锥齿轮夹具吗?不知道是接触面是怎么设 ...

看到那帖子了,我们做法是一样的。我们接触面是做成平面的。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3 12:33
原帖由 moxiaobu 于 2008-12-13 09:32 发表


"加工定位体这种形状 我是补面后加工的, 就是把定位体外部方向上的齿形缺口,延伸后,补上,然后就形成一个封闭的型腔了,保证整个齿形能生成 无抬刀的等高路径。当然这种做法有点钻牛角尖了,也就图个刀路好看 ...

老兄啊,你思考得很细,值得学习啊,呵呵。 我也说了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考虑细节,那么频繁抬刀,导致的加减速是一种冲击,那么 ,补面后,在两齿面间的圆角转弯处 造成的加减速 不也是一种冲击吗?
不知道你们定位体的批量怎样,我这里是每种定位体基本上只做一个,所以属于单件生产,因此 对刀具路径进行完美的细化,对生产效率来讲,并起不到什么太大作用,更多的,只是在自己完成这种完美的程序后,心态上的满足感,呵呵。

既然我们使用的机床是一样的,到是可以借这个帖子 和你讨论下我们的机床的使用情况, 不知道你们是否用fidia机床加工电极,我们用fidia刚开始加工电极的时候,可是调试了很长时间,因为开始的时候没对加减速参数进行细化,所以加工出来的电极精度和光洁度惨不忍睹,应该说至少,我们买的这台fidia机床,动态性能 是很一般的,甚至比不上雕刻机,因为用雕刻机做同样的电极,同样的刀路和切削参数,做出来的精度和光洁度,雕刻机的效果都好于fidia hs664, 后来经过仔细的调整fidia加减速参数后 精度和光洁度 才勉强可以接受,但还是光洁度比不上雕刻机。 fidia机床最主要的问题就在,加入进给速度比较快, 和加减速功能参数设置的比较粗放的话,曲面上就会留下明显的波纹,就像机床有规律抖动形成的一样,只能归结为动态性能的问题了。

不知道你们公司使用这机床的时候有没类似的问题。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3 14:41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13 12:18 发表

看到那帖子了,我们做法是一样的。我们接触面是做成平面的。


是沿着齿线的线接触吗?就像我在WorkNC板块贴出的图片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平面的夹角,扫略的倾角(就是夹具体齿槽方向),这两个角度是计算的吗?我觉得这两个角度很重要,以前是进口的韩国Singkung(申刚)夹具、或者日本夹具,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怎么计算的?我们今年刚刚把两个角度计算掌握,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一张夹具的图纸(pdf格式),两个角度在图上有标识,有空看看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moxiaobu 于 2009-1-29 16:28 编辑 ]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3 14:55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13 12:33 发表

老兄啊,你思考得很细,值得学习啊,呵呵。 我也说了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一定要考虑细节,那么频繁抬刀,导致的加减速是一种冲击,那么 ,补面后,在两齿面间的圆角转弯处 造成的加减速 不也是一种冲击吗? ...


我想圆角转弯处的加减速冲击要比频繁抬刀的冲击要小得多,呵呵,我是这样考虑的。

另外,我们这里做电极目前的表面粗糙度比较好,以前也曾经出现过表面鱼鳞状的振纹,现在好多了,具体原因我也想不明白,我想和几个因素有关:
1)切深太深,刀具刚性下降;
2)刀径太小,刀具刚性下降,所以尽量用大刀;
3)油气润滑不到位:一是吹不干净,二是根本带不走铜屑,三是刀具切屑时将铜屑挤压、或划伤已加工面,所以每刀切完要清洗干净,个人认为,铜屑太轻,容易粘在工件上,用切削液比较好,我们这里也用mazak铣电极。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电极的大外径总是控制不住,比理论尺寸大0.01~0.02MM,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怎样?(有空看看这个帖子:https://www.icax.org/viewthread.php?tid=404442&extra=&page=1

[ 本帖最后由 moxiaobu 于 2008-12-13 14:57 编辑 ]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3 16:27
你们公司的技术力量很雄厚哪,居然齿形夹具的夹角也设计了专用软件来计算哪。。关于这个平面夹角,和齿槽倾角的问题,我们是这么做的,请看图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3 16:34
这样的设计 保证了齿轮齿面和夹具线接触,其实我个人感觉 夹具体接触面做成平面 和做成 齿轮齿形曲面,最终的效果 区别不大,前者是线接触,后者是面接触。 前者线接触可能会压坏齿轮产品的齿面,后者面接触可能会产生过定位,或者夹具面上稍微留下点垃圾 ,就会导致产品装夹产生误差。实际上在生产的时候,我们以前的夹具都是做成齿形曲面的面接触的,现在改为了这个平面 线接触,对这两种夹具生产的产品,结合产品的车加工工序的结果进行观察,没发现有明显区别。。。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3 16:51
关于齿面出现鱼鳞状纹路,我们的也是这个鱼鳞纹,我们公司已经下了定论,就是机床加减速参数的异同导致的这个结果。本质上也就是伺服系统动态性能不够优秀。既然你们这个鱼鳞纹现在没有了,方便的话,可否把service 中的look ahead参数里面的各个子项设置的具体数值发出来看一下? 因为我们就是调整了这里面的数值才改善了鱼鳞纹, 这样我们的参数可做个对照。

还有电极外径控制不住,这个要知道一些细节才能做判断,比如,你们加工的电极最大的外圆部分,是90度直壁呢 还是做了拔模角度? 如果是做了拔模角度那么 测量外径时,你高点 低点 都会对外径数值产生影响~~
如果是90度直壁 那么理论最大的误差因子 就是 刀具直径 ,因为刀具直径制造公差一般为-0.01~-0.02  如果刀具品牌好点的 也有-0.01mm的直径制造公差。再加上 fidia hs664机床理论重复定位精度为0.01 mm的限制,那么 你外圆产生偏大0.01~0.02mm的误差 是完全正常的~~我也看你之前发的那个帖子,里面你说外圆偏大了0.09, 我看了下你的造型,外圆是有拔模的,既然有拔模,那就有可能因为测量时,高度方向没摆正,偏下了,那么或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测量结果偏大0.09,不知道这种可能有没有?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4 14:31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13 16:27 发表
你们公司的技术力量很雄厚哪,居然齿形夹具的夹角也设计了专用软件来计算哪。。关于这个平面夹角,和齿槽倾角的问题,我们是这么做的,请看图


明白了,谢谢,你是用的作图法,我也这样做过,呵呵,贴一张图,我是用UG建模的,看样子你用的是Pro/E吧?

图中,两平面(图中橙色)的夹角为“齿模夹角”,两平面的交线(图中橙色基准轴)与齿模轴线的夹角为“齿模倾角”,就是上面提到的扫略方向,这样解释软件中的两个角度就清楚了。

你的“齿模倾角”与面锥角平行,我这里计算的“齿模倾角”比面锥角要大。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4 14:40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13 16:34 发表
这样的设计 保证了齿轮齿面和夹具线接触,其实我个人感觉 夹具体接触面做成平面 和做成 齿轮齿形曲面,最终的效果 区别不大,前者是线接触,后者是面接触。 前者线接触可能会压坏齿轮产品的齿面,后者面接触可能会产 ...


我也认为面接触会造成过定位,所以用线接触,而且据我们以往购买的韩国singkuang、日本夹具来看,他们也是用线接触的。

线接触会不会压伤齿面,倒没有观察到过,我想机加工时夹紧力还没有大到那种程度吧(顶多有点弹性变形)?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观察到?

对于热后加工,我想由于齿轮的变形,过定位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也倾向于用线接触的。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4 14:52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13 16:51 发表
关于齿面出现鱼鳞状纹路,我们的也是这个鱼鳞纹,我们公司已经下了定论,就是机床加减速参数的异同导致的这个结果。本质上也就是伺服系统动态性能不够优秀。既然你们这个鱼鳞纹现在没有了,方便的话,可否把service  ...


关于参数的问题,我尽量问问看,因为我们公司有专门的操机人员,我不直接做机床,没有专门研究过机床的参数。

鱼鳞状振纹和加减速参数设置有关、与伺服系统的品质有关,我很认同,但我想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

产品外径有的没有锥度、是直壁,电极都是有锥度的,但测量不是问题,因为做的准确的时候,理论尺寸与测量很一致,三坐标是可以测量这点小锥度外径的,呵呵。我的切削方法你看过了,都是第一刀区域清除开粗,然后全部是等高,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的?我想锥齿轮的三轴加工,也就是等高了,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4 15:08
再补充两张图。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14 18:18
从加工本身来看 这个东西是很简单的,也就是开粗 然后就都是等高 就好了
作者: zwy9707    时间: 2008-12-14 22:30
只能说,设计夹具的人不懂机械,有必要这么多定位的吗?底部不能避空吗?蕊定位,加1.2个齿限位不行吗?

[ 本帖最后由 zwy9707 于 2008-12-14 22:34 编辑 ]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5 08:21
原帖由 zwy9707 于 2008-12-14 22:30 发表
只能说,设计夹具的人不懂机械,有必要这么多定位的吗?底部不能避空吗?蕊定位,加1.2个齿限位不行吗?


呵呵,LS说的是这种吗?
作者: roowei    时间: 2008-12-16 21:41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1-4 14:23 发表
好久不来,这次看到你发这贴,和兄弟你交流一下我用的参数吧。
对于这种定位体 我基本上是四道工序:
1。D4R1开粗(用三菱涂层刀 )   S9000 F 3000~4000 径向余量0.15 轴向余量0  轴向切深0.08.径向步距50%D. 以楼 ...




步距50%D可以改为70%D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7 13:57
机床参数,截了两张图,看看对不对。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7 14:01
近日刚做的铜电极,齿槽内粗糙度很差。主要是因为刀径与齿槽的宽度太接近,因为想尽量使用大刀切削。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18 22:41
改用小刀重做了一遍,效果好多了,先占位,晚点再上图,呵呵。

[ 本帖最后由 moxiaobu 于 2008-12-19 23:17 编辑 ]
作者: simplered    时间: 2008-12-20 10:15
多谢兄弟上传的lookahead参数。对照了一下,和我司设置的是差不多的大小。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21 15:06
原帖由 simplered 于 2008-12-20 10:15 发表
多谢兄弟上传的lookahead参数。对照了一下,和我司设置的是差不多的大小。


我看不能仅仅归结于这个表中的参数,我前面发的图片就是一例,比如刀具大小、材料的热处理状态、组织、切削参数、润滑情况等都会对最终的粗糙度产生影响,不光是数控系统一个要素。

我们好像偏题了,这个帖子讨论的还是齿模的加工和设计,呵呵。谢谢simplered的讨论,你的ID是不是“简单红”呢?呵呵。
作者: xiaolimin    时间: 2008-12-22 12:35
这很简单嘛。。。不是很难嘛。。。。不过用MC做更快。。。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8-12-22 15:48
原帖由 xiaolimin 于 2008-12-22 12:35 发表
这很简单嘛。。。不是很难嘛。。。。不过用MC做更快。。。


谢谢参与,不过讨论更需要务实的态度,中肯的意见。呵呵。

如果做过类似的工作,或有什么建议,请不吝赐教。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9-1-3 11:07
再发几张工程图,大家参考。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9-1-8 22:19
期待更多人参与,发表意见。呵呵。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9-1-29 16:29
把“齿模夹角”、“齿模倾角”的计算程序放到15楼了,大家可以试用!新年好!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9-3-10 21:33
好久不来,踩自己,呵呵。

我的级别怎么还是“试用期”呢?真奇怪。
作者: moxiaobu    时间: 2009-8-4 21:50
期待早点升级,呵呵。期待大家多发表意见,如果可以用5轴光定位面是不是好呢?5轴定位加工。
作者: zhaochunzhi    时间: 2010-6-6 11:21
28# moxiaobu 我们的 664是 F0系统,我 怎么没找到表2呢 ,请问一下在哪里呢 谢谢
作者: xiyuezxs    时间: 2011-3-29 14:53
这个夹具不好用吧
作者: zhaoyujiao    时间: 2011-9-14 16:36
我飘过的,为增加你们的人气做点贡献,我踩踩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