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到底全3D行不行得通? [打印本页]

作者: gmafvnui    时间: 2008-7-3 20:36
标题: 到底全3D行不行得通?
本人一直用全3D画模具图,画完后投影到CAD标数就就可以了。也没感觉到不顺手。最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求全部在CAD里做,3D砍开就可以了。主管说在2D做快,表达清楚,易修改。可我做起来郁闷死了,一点都不顺手。搞得我现在都混乱了。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用哪一种方式?
作者: wesley_qiu    时间: 2008-7-3 20:40
我厂全3D,连标数都是PROE,线割图
作者: 解人    时间: 2008-7-3 20:43
遇到这类主管,只能同情一下LZ。
作者: liuliu4306    时间: 2008-7-3 21:54
我这里也是先做2D,有大概排位后再给专职的3D分模订料!然后在2D画详细,3D再拿图照分画全套!因为我公司每套模具都要客户确认,在正式开工前也要检讨,如果是全3D就不方便了!2D比较全面了解结构!这个主要还是要看每个厂的习惯!当然要我去做全3D估计一下子也是搞不好的!
作者: snkfgef    时间: 2008-7-4 07:28
我以前在台资公司2d和3d全分开,2d先画好结构图,再给3d分模,速度快得吓人,绝不骗人!
作者: bafngood    时间: 2008-7-14 20:34
现在模具设计都是在走全3D的路线呀,既然那里不符合你的发展路线,就要找机会找个好的,跳喽,要不然对你很不厉的,我是2D,3D都行,哪里都不怕。。。。呵呵
作者: ding7758258    时间: 2008-7-14 21:13
用惯了3D,个人觉得还是3D直观
作者: seamanchen    时间: 2008-7-16 11:17
全3D是可行的,关键是出错的机率大,如果你做过德国,日本的产品那么你就会发现2D的好处,不能太寄希望与电脑与人脑,书面的东西还是可靠些,这是日本人的理念。没有人能保证全3D过程中不会有失误,而2D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问题.
个人愚见.
作者: gmafvnui    时间: 2008-7-18 10:41
回复楼上的:个人感觉如果很复杂的模具,不做3D结构2D很难操作

[ 本帖最后由 gmafvnui 于 2008-7-18 10:46 编辑 ]
作者: jinhuang2008    时间: 2008-7-18 11:04
2D画结构图,3D分模很正常啊,这样快,直观,全在3D里做,时间长
作者: hongyu0168    时间: 2008-7-18 11:35
[quote]原帖由 seamanchen 于 2008-7-16 11:17 发表
全3D是可行的,关键是出错的机率大,如果你做过德国,日本的产品那么你就会发现2D的好处,不能太寄希望与电脑与人脑,书面的东西还是可靠些,这是日本人的理念。没有人能保证全3D过程中不会有失误,而2D很容易就可以 ...


27x 可能是我的制图学得好烂的原因吧。我觉得自己看3D比看2D好理解多了,出错的几率对我来说是2D远远高于做全3D,本人是从开始的2D+UG-3D的模式转到全UG全3D的,觉得还是做全3D快很多,而且修改起来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特别是改模的时候,那用全UG做的2D比用CAD做的2D更新起来的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可能是我们做的东西不是很复杂吧。
作者: fairy525    时间: 2008-7-18 11:40
覺得全3D比較好﹗
作者: yehaifa1234    时间: 2008-7-18 12:27
原帖由 gmafvnui 于 2008-7-3 20:36 发表
本人一直用全3D画模具图,画完后投影到CAD标数就就可以了。也没感觉到不顺手。最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求全部在CAD里做,3D砍开就可以了。主管说在2D做快,表达清楚,易修改。可我做起来郁闷死了,一点都不顺手。搞 ...


作者: 军需模具001    时间: 2008-7-18 12:51
各有利弊了
作者: kevin8    时间: 2008-7-18 12:56
我们公司2D画结构图,3D分模,习惯了觉得这样快,直观,全在3D里做,时间长
作者: yr1800    时间: 2008-7-18 13:08
看到几位哥们都说全3D设计时间长,实在不理解.我们公司从00年开始都是全3D设计,出图.非常方便,也适合新人入手.当然,说实在话,2D的功力可能要差点,3D用惯了,这倒是个问题.毕竟2D是基础,看不懂2D图肯定是不行的,各有利弊吧.
作者: pro_xj    时间: 2008-7-18 22:43
3D比较直观吧。。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